植根于家乡的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5956
颗粒名称: 植根于家乡的土壤
其他题名: 记老子山镇卫生院院长毕植棣
分类号: D263
摘要: 1969年,毕业于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在常州市大医院工作的毕植棣,抱着改变家乡落后医疗水平的理想,回到洪泽县老子山镇卫生院工作。那时的老子山镇卫生院仅有的医疗设备是一副听诊器,一支体温表,毕植棣就是用这两件“法宝”,为乡亲们降“妖”伏“魔”。乡亲们信任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常常一晚上出诊十多次,睡不上安稳觉。
关键词: 模范 先进工作者 医疗

内容

1969年,毕业于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在常州市大医院工作的毕植棣,抱着改变家乡落后医疗水平的理想,回到洪泽县老子山镇卫生院工作。
  那时的老子山镇卫生院仅有的医疗设备是一副听诊器,一支体温表,毕植棣就是用这两件“法宝”,为乡亲们降“妖”伏“魔”。乡亲们信任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常常一晚上出诊十多次,睡不上安稳觉。这些他毫无怨言。他说,乡亲们的信任是无价的,要怨只能怨自己不能全部治好乡亲们的病。毕植棣在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摸索,通过诊治大量病例,很快找到一些湖区常见病的防治方法,从病魔手中夺回了许多乡亲们的生命,使他成为享誉湖区的名医。
  流脑、乙脑、血吸虫病曾不时袭击贫困的湖区渔民,他带人到每一个滩头,每一个渔村去防治;预防接种,他送药到船头;抗洪救灾,他率领水上医疗队惊涛骇浪伴险归;抗旱抗污染,他率领医疗队,流火毒水不言危。几十年来,在卫生院工作的人一批批调走,而他至今仍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最令人难忘的是1978年,该镇霍乱大流行的那段日子,孕妇张秀兰临产前染疾,请他出诊,三天三夜,他始终守候在病人身边,第四天张秀兰顺利产下一名婴儿。1994年8月初,盱眙县官滩镇农民崔某喝下250亳升“1605” 农药被送到老子山镇卫生院,毕植棣迅速组织人员抢救,催吐、洗胃、给药、人工呼吸……经过抢救,病人逐渐清醒过来,但很快又出现瞳孔散大,面部潮红,心率加速等症状,病人家属紧张地拉着毕植棣说:“我们冲着您医术好、威望高才留下来的,您一定要救活他呀。”他带领医务人员白夜守候在病床边,边观察,边研究治疗方案,经过一周的紧张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了。
  毕植棣是湖区群众信任的医生,1991年他担任老子山镇卫生院院长。毕植棣时常告诫医务人员:“医生的手是拿手术刀、听诊器的,是为病人服务的,是挽救人生命的,接受病人一分钱馈赠就会亵渎那双圣洁的手。我是共产党员,你们跟我学。”病人请吃他不接受,送“红包”、礼品他如数奉还,药品“回扣”全部上缴。在他的带动下,卫生院文明行医蔚然成风,门诊人次逐年上升,业务收入由1991年的30多万元上升到1994年60多万元。卫生院不仅有了门诊楼,还新建了病房楼,购买了B超、200MAX光机、血疗仪、同步呼吸机、洗胃机等,完善了预防保健功能,改变了湖区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预防保健难的状况。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海波
责任者
杜海涛
责任者
毕植棣
相关人物
张秀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盱眙县
相关地名
官滩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