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豪华的厂门,整洁明亮的车间。高高的六层大楼顶上,彳亍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凭栏处,抬望眼,蓦地,她分明辨出那条曲曲弯弯的陋巷——陋巷从远远的昨天走来,一直走入今天的淮阴振华鞋帽厂。
人到中年,她并不年轻,却依然年轻。二十二年,风雨兼程,回首往事,她又一次让胸中青春的热血澎湃激荡……(一)市区有条高家巷,小巷的深处有爿小厂,几台缝纫机,三间破草房.1973年即小厂开业第二年,来了26岁的女厂长汪秀珍。青苹之末起旋风,谁说街道办企业没出息?汪秀珍认准这个理,竟然几十年没回头!七十年代初期,计划经济没有“街道办”的份儿,汪秀珍把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反复度量,决定“以农村包围城市”。几只纸箱,一个提包,尘土飞扬的路上,常见她匆匆而过的身影;人头攒动的乡集,常听她清脆地叫卖:优质童鞋,便宜耐穿……渐渐地,"振华童鞋”在邻近的县乡小有名气,渐渐地,小厂的职工由十几人扩大到几十,小厂的效益由几百元上升到几千……三年后,窄窄的高家巷内,耸起了一座三层振华鞋帽厂生产楼。
街道办企业也能盖大楼,人们开始对"振华”刮目相看。但,汪秀珍明白,随着制鞋厂家的增多,生产技能的提高,鞋类市场大战,必不可免。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一旦烽烟燃起,首先败下阵来的,便是街道办企业。汪秀珍照常赶集摆摊,推销产品,一面细心揣摩、研究,探求打开新产品市场的"金钥匙“。
机遇,终于等来了,1986年,法国一家公司要在江苏加工一批工艺鞋,数量很小,只3000双,许多专做出口鞋的厂家嫌不合算,不肯接订单。汪秀珍得到消息,立即赶到南京“毛遂自荐”。听说是苏北来的,又是街道办企业,省外贸的同志犯难了。汪秀珍笑脸赔了无数个,好话说了几箩筐,3000双任务搞到手,立即回淮阴组织生产,哪道工序出一点差错,坚决返工重做.3000双工艺鞋如期交货,不久,省外贸接到法国公司的传真,表扬这批工艺鞋数量虽小,质量甚高,愿与生产厂家建立长久的业务联系。
小试牛刀,汪秀珍会同厂一班人酝酿规划,决定实行"振华”产品营销战略大转移,即:逐步缩小放弃农村市场阵地,以省外贸为突破口,全方位:占领国际鞋制品市场。
小巷深深,有形无形地阻碍“振华”与外面的联系。汪秀珍一咬牙,在水、电、路皆便利的清安乡征得一块地皮。又是几年惨淡经营,简易的生产车间,变成颇具现代气派的综合生产楼。
当年只能在农村乡集出摊叫卖的“振华”产品,早就漂洋过海,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振华”共实现产品销售1800万元,完成税利近百万。今年第一季度,完成销售又为去年同期2.8倍,利润为去年同期5倍多。
(二)"振华”的成功,来自"振华”的魅力.这里仅举两例:一前年,新加坡一客商带着样品和订单来到"振华”,因生产任务安排太满,厂里表示不能接受,新加坡客商一屁股"赖”了下来:不接订单,我就住在贵厂;——去年,台湾一代理商,请“振华”加工一批工艺鞋,觥筹交错中,代理商与面有难色的汪秀珍"戏言”,阁下不接我的单子,我无法向上司交代只好“跳楼” 罗。
“振华”魅力的形成,又来自“振华”厂无懈可击的产品质量,来自“振华”人以礼待客,以诚待友的不断努力.自生产第一批出口鞋,汪秀珍和厂一班人就围绕质量制订一系列苛刻得几乎不近人情的规章制度。去年底,厂里接一批西欧拖鞋订单,有关人员疏忽,造成2.4万双鞋面布料剪错。按照制度规定,一条线下来的各级干部到操作工,一分不少将布料钱全赔。铁的制度,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自1986年以来,“振华”没有发生一起外商索赔事件。
1992年,全球性鞋类市场疲软,世界最大制鞋厂家之一的意大利大马牛公司,派员来中国,将14个合作厂减为4个。在江苏,意方代表从南向北,已经"刷”了好几家。汪秀珍在充满东方情调的氛围中,接待了这位代表。不谈生意,尽叙友情,汪秀珍从中国的苏州,谈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但丁的《神曲》谈到薄伽丘的《十日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听着听着,意方代表发出由衷的赞叹。再参观一下生产车间吧:那训练有素的“振华”职工,那妙不可言的工艺鞋、玩具鞋……西方人不习惯东方的"城府”,意方代表坦率地告诉汪秀珍:"您是中国最优秀的女厂长,能与贵厂合作,我们倍感荣幸。”去年,大马牛公司特地派专人送来在中国唯一的“最佳合作伙伴”奖匾。
十年风雨拼搏路,换来柳暗花明时。现在,“振华”100多种鞋制品,百分之百出口;几乎世界所有知名鞋商的电脑信息库里,都有“中国•振华”的名字。高家巷的"丑小鸭”,成为振翮翱翔的"白天鹅”,这里,凝聚着汪秀珍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既是一厂之长,只是普通职工。这么多年来,每次接到数量大、任务紧的订单,汪秀珍总是与工人一道加点加班,困了,累了,就在办公室打个盹儿。1992年,上级奖励汪秀珍3000元奖金,"成绩不是我一人的”,汪秀珍跟谁也没商量,一道"命令”下去,全奖给厂里的先进工人。
厂里有辆“桑塔纳"轿车,规定是联系业务,用公出差需要时用。汪秀珍带头执行,早早晚晚,刮风下雨,她全是自行车上班下班。上个月,汪秀珍出差从南京回来,感冒发烧骑不动车子,又放心不下厂子,她叫爱人找三轮车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三)市场如战场。《孙子兵法》云:"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大意是: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害两个方面,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条件,大事便可顺利进行;顺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能预先排除。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角逐中,汪秀珍多在逆境中虑“利”,顺境中虑“害”,一次次成功地扮演了胜利者的角色.现在的“振华”厂,拥有职工600人,固定资产1300万元,虽说是家大业大,汪秀珍始终忘不了高家巷的三间破草房,乡村集镇的沿街叫卖。汪秀珍给自己绷紧企业危机这根弦,也利用各种形式,让职工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厂长,在外联系业务时间多,高级宾馆,汪秀珍觉得几百块一天花着心疼,总是找有关单位的招待所投宿。飞禽走兽,生猛海鲜,汪秀珍不相信吃了能成神仙,赶不上招待所开饭时间,她就去路边小摊上下碗面条将就一顿……出差费上省,招待费上省,别的地方,汪秀珍也是能省的省,能抠的抠。在她的带领下,“振华”厂多少年勤俭之风长盛不衰。这几年,仅材料费一项,就省下近200万元。
产值连年长,效益连年增,汪秀珍从不满足,也不敢满足。她的目标是,瞄准国际一流企业,创建现代化的“振华”。畑中公司是日本一家大规模制鞋企业,其管理手段的先进,在国际上堪称一流。1993年,畑中公司准备在中国投资分公司,一连考察了十几个地方,最后选中振华鞋帽厂。汪秀珍十分珍惜与畑中公司的联营,华顶有限公司去年4月成立,汪秀珍为日方提供最好的职工,最佳的生产条件,更注意在合作中学习日方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程序。厂里原有170台制鞋机器,由于部分机器老化,月产量只有15万双,当然,这在国内还算不错的。领悟到日方管理企业的精明之处,汪秀珍果断淘汰了30台机器,精简人员充实到别的岗位。结果是,机器减少了,能耗降低了,产量却一下子提高到每月20万双。去年,“振华”厂通过与日本联办企业,获得直接经• 济效益50万元,今年可达70万元。
多方开拓,整体推进,取长补短,不断攀登。省文明单位,省三八红旗集体,国家级外贸产品主营单位——越过漫长的坎坷,"振华”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市优秀企业家,市巾帼建功先进工作者——48岁的女人并不年轻,48岁的女人却依然年轻!凭栏处,抬眼望,汪秀珍分明又见:明天的“振华”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