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定补”的残废军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5597
颗粒名称: 拿“定补”的残废军人
其他题名: 记沭阳县“养鸡状元”张习友
分类号: F307.3
摘要: 在沭阳青伊湖乡北槽坊村有一位72岁的残废军人,他就是年养万只鸡,自办"家庭养鸡技术培训班”和“养鸡知识咨询服务部”的"养鸡状元”、“致富标兵”、“模范党员”张习友。北槽坊村在他带动下,已成为闻名全县的养鸡专业村,全村养鸡超过10万只,收入达60万元。张习友的三个儿子全都高校毕业,挣工资,按“理”说,他完全有条件安享天伦之乐.可是,有48年党龄的张习友,一想起尚不富裕的乡亲们,心里就不踏实。
关键词: 畜牧业 农业经济

内容

在沭阳青伊湖乡北槽坊村有一位72岁的残废军人,他就是年养万只鸡,自办"家庭养鸡技术培训班”和“养鸡知识咨询服务部”的"养鸡状元”、“致富标兵”、“模范党员”张习友。北槽坊村在他带动下,已成为闻名全县的养鸡专业村,全村养鸡超过10万只,收入达60万元。
  张习友的三个儿子全都高校毕业,挣工资,按“理”说,他完全有条件安享天伦之乐.可是,有48年党龄的张习友,一想起尚不富裕的乡亲们,心里就不踏实。他决定创办家庭养鸡场,一方面富自己,另一方面也可带领乡亲走共同富裕之路。他的想法与有42年党龄的老伴一说,立即得到她的赞同,但与三个儿子一讲,却遭到反对。老大说:“爸,您和妈为供养我们读书,吃了不少苦头,也该让我们孝敬孝敬您两老啊 ! ”老二说:“爸,您是老残废军人,自己每月有定补,我们兄弟三人再给您一些,保证您和妈吃好喝好,”老三说:“养鸡既累又脏。您俩一把年纪,我们在外又帮不上忙,别人不会指着我们脊梁骨骂吗? ”张习友告诉儿子:“如果我和你妈能将养鸡场办起来,那比吃什么、喝什么都满意。”1987年春天,张习友办起了养鸡场。他不顾年事已高,和儿孙辈一起参加乡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举办的养鸡培训班,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养鸡技能,结果鸡的成活率达到98%.第一批饲养的100只鸡,当年收人6500元。
  尝到了甜头后,他逐年扩大养鸡规模,每年养鸡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成为青伊湖乡屈指可数的致富“冒尖户”。在他带动影响下,北槽坊村养鸡大户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到1990年,该村年养500只以上的大户达68户,有26户贫困户通过养鸡摘掉了贫困帽。
  近几年,张习友和老伴走东家串西家,热心向周围村民讲解科学养鸡的有关知识,帮助村民给鸡防疫治病,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1994年,张习友养鸡1.2万只,三兄弟怕累坏父母,一商量,老三留职停薪回家来了,帮老人干一些力气活。老大离家近,节假日赶回家,也帮一把在儿子的支持下,张习友于1990年办起了“家庭养鸡技术培训班”和“养鸡知识咨询服务部”,向众乡亲提供科技服务。附近群众纷纷参加学习培训,有时连几十公里之外的人也前来取经。人家主动上门学艺,老夫妇也乐意讲解传授,特别对外地来的同志,更是采取“优惠政策”。1991年春天,一位东海县的年轻人,高考落榜后,专门从15公里之外,赶到他家学习取经。老夫妇不但免费供其食宿,还轮流为其传授有关养鸡技能。如今这位小青年已成为年养千只鸡的养鸡专业户。
  几年来,“养鸡技术培训班”和“养鸡知识咨询服务部”搞得红红火火,共举办培训班28期,搞咨询服务720余人次,有1500余人从中掌握了养鸡技能,成为养鸡专业户。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道祥
责任者
张习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沭阳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