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制糖厂成为全省糖业排头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5218
颗粒名称: 淮阴制糖厂成为全省糖业排头兵
分类号: TS24
摘要: 淮阴制糖厂在龚顺厂长的带领下,三年三大步,一跃成为全省轻工系统糖业排头兵,以实际行动,为淮阴人树立了敢与困难抗与争,奋起走向辉煌的成功形象。请看一组数字:1991年,龚顺初任厂长时,糖厂产值1300万元,销售970万元,利税负71万元,外欠各种货款1000万元;1992年,产值1668万元,销售2500万元,利税120万元,1993年,产值3080万元,销售3550万元,利税146万元;1994年,产值5500万元,销售6445万元,利税275万元。
关键词: 食品工业 制糖工业

内容

淮阴制糖厂在龚顺厂长的带领下,三年三大步,一跃成为全省轻工系统糖业排头兵,以实际行动,为淮阴人树立了敢与困难抗与争,奋起走向辉煌的成功形象。
  请看一组数字:1991年,龚顺初任厂长时,糖厂产值1300万元,销售970万元,利税负71万元,外欠各种货款1000万元;1992年,产值1668万元,销售2500万元,利税120万元,1993年, 产值3080万元,销售3550万元,利税146万元;1994年,产值5500万元,销售6445万元,利税275万元。今年一季度,该厂又夺得开门红,产值达1150万元;同比增长10%。销售达1200万元,增长50%。利税达70万元,。增长60%。这实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革新工艺,强化管理。在制糖原料不足情况下,他们走出了 “短、平、快”生产新路。为了使开机、停机时的能耗、物耗降到最低点,从点炉升温、串水串汽到发电投料只用一天半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缩短一半,两三千吨糖十几天便加工完成。白砂糖加工,他们研制出低温低碱加灰新工艺。与过去原糖加工高温高碱加灰法相比,既可增加产量,又能保证质量,日产量由150吨提高到180吨,最高突破202吨,质量较以前提高一个档次。为缩短流程减少糖损,他们利用检修的短暂时间重设管路,摔掉密压机和两台加热器,增添真空泵,设立净糖浆PH值监护岗,从而提高了煮炼质量,使产量、出糖率大幅度上升。酒精是糖厂的基础产业。为使酒精增产降耗,他们投资400多万元扩大发醉容量,使其达到7000吨生产标准。又投资5万元改造瓜干粉碎机,使日处理量达60吨,比以前增加30%。另外,试制采用热水调乳法,每年节煤20万元以上,使酒精成本下降。
  干群同心,团结创业。厂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凝聚力强,并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1993、1994年两年,厂里先后拿出180多万元,新建两幢宿舍楼,龚顺同志两次推让,将房子主要分给对糖厂发展贡献大的老领导、老职工和生产骨干居住,共解决了48家的安居问题。厂领导肘刻关心职工的冷暖,今年初,厂里一名30多岁的普通女工要换心脏,需6万元,工会主席治肺癌需2万元,一名退休老职工治食道癌也需大几千元,龚厂长决定全部由厂里负担。这些做法,不但使直接受益者感激,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全体职工爱厂如家的向心力,在工作上,领导和科室人员经常深入车间班组,参加劳动、现场办公。去年6月初,正值制糖生产旺季,产品供不应求,但生产用石灰石供应不上,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厂领导和科室人员全部出动,从石灰渣中排拣尚未烧尽的石灰石供给生产,连续大干三天,使得生产避免停机,为企业赢得宝贵时间。在夏季高温期间,机台电扇出现故障,龚顺厂长把自己办公室的电扇搬到车间,保证工人使用。。去年9月12日,一场暴雨将露天堆放的原糖浸湿,糖水不断外流,工人们发现后,主动冒雨回收糖水,使之滴滴人池。正是有这样一批对企业、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干部职工,才使糖厂的出糖率高达96%以上,高出国家标准3个百分点,一直居于全省同行业榜首。(刘嘉柱)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嘉柱
责任者
龚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淮阴制糖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