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农村「一家两制」致富工程成效显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5085
颗粒名称: 淮安农村「一家两制」致富工程成效显著
分类号: F323.6
摘要: 在市场经济驱动下,一种由家庭成员组成的父母种田、子女挣钱的“一家两制”致富工程,正在淮安市农村悄然兴起。淮安市委、市政府由此得到启发,他们组织一部分人走出家门挣钱,另一部分人安心在家种田。这个市首先引导农村剩余劳力多渠道就近合理流动,加速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兴办乡村企业近千家,消化农村剩余劳力7万多人。
关键词: 农业经济建设 农业劳动力

内容

在市场经济驱动下,一种由家庭成员组成的父母种田、子女挣钱的“一家两制”致富工程,正在淮安市农村悄然兴起。
  淮安市委、市政府由此得到启发,他们组织一部分人走出家门挣钱,另一部分人安心在家种田。这个市首先引导农村剩余劳力多渠道就近合理流动,加速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兴办乡村企业近千家,消化农村剩余劳力7万多人。设立私营经济小区39个,建设各类市场网点108个,以优恵的政策引导农村有一技之长和经营能力的人进入市场,从事个体私营经济3万户,私营企业3697家,从业人员23335人,该市每年还向外地输送233689人,实现劳务总收入5.1亿元,引进项目59个,引进资金1856万元,兴办联办企业174个。全市30个乡镇财政收入60%来源于个体私营企业。仅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16元,比上年增加425元。
  淮安市劳动力十分之六转移后,在一些乡镇一度出现了农民种“糊弄田”、“退田”撂荒的现象。淮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深人村组农户调查中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釆取平均分配的“均田制”,虽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却难以使农民实现小康,分散零碎的土地分配承包办法,带来了耕作和经营管理不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规模效益受到抑制。不愿种田的人也摆脱不了各项负担。想多种田的能手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均田制”把大家都缠在几亩地上,结果,泥鳅鳝鱼一样长,谁也富不了。面对这种情况,淮安市经过认真研究,果断决定:放开挣钱的,稳住种田的!对全市10万多亩低洼田和滩涂水面,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那些路途远、农户种植不便的土地由集体收回,再用租赁、招标等形式承包给种田能手,经营大户发展高效农业。南闸乡太平村原有一块220亩的低洼田,过去分给全村各个农户种植,每家几分田,既费工费时也不便管理。有些农户嫌其累赘而不愿种植。今年村里将其收归集体,由特种养殖大户费建忠等人投资60多万元发展稻田养蟹。村里每年收取承包费1.5万元。目前,这个乡实行“反租倒包”的土地近万亩。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有200多户,年集体增收40多万元。土地“反租倒包”的出现,不仅使撂荒地和滩涂水面得到了综合开发,提高了土地的效益,而且给农村经济注入了勃勃生机。两年来,这个市有13350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春翔
责任者
费建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淮安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淮安市
相关地名
南闸乡
相关地名
太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