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臧纡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5030
颗粒名称: 鸦片战争中的臧纡青
分类号: K253
摘要: 臧纡青,字牧庵,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宿迁人。虽当今鲜为人知,可是在激烈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上不难觅其踪迹。据《清史稿·臧纡青传》,及宿迁地方志(同治朝)载:臧纡青敦行博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自少倜傥好读书,所交多不羁之士,当世贤杰。鸦片战争前夕,臧纡青先后两次赴京参加会试。
关键词: 近代史 鸦片战争

内容

臧纡青,字牧庵,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宿迁人。虽当今鲜为人知,可是在激烈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上不难觅其踪迹。据《清史稿•臧纡青传》,及宿迁地方志(同治朝)载:臧纡青敦行博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自少倜傥好读书,所交多不羁之士,当世贤杰。
  鸦片战争前夕,臧纡青先后两次赴京参加会试。当时,大清帝国已至“风烛残年”,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乘虚而入,大量鸦片流入中国,使中国人民日益衰弱和贫困,大量白银外流,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危机,直接威胁了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才触发了统治阶级极大的注意。首先是清廷内部一批有识之士,诸如黄爵滋、林则徐等,深感鸦片的危害并为之忧虑。
  1836年春,臧纡青第二次去京参加会试,与朝中禁烟派人士即有往来。参加过黄爵滋、徐宝善等人发起的陶然亭集会。针对鸦片流入的问题,写文章、发议论,力主禁烟。
  同时还积极投入抗击侵略者的斗争。鸦片战争之初,“曾绘海防图成三万余言上请朝廷”陈述了他对加强海防的意见,希望朝廷能重整军备,坚守海防,抵御侵略。他还在本县“团练乡兵几万”,以备抗击入侵外敌。
  1841年10月,清政府继失广州后,又失浙江重镇定海、镇海、宁波。为挽回在浙江所受挫败,道光帝任皇侄奕经为杨威将军前往浙江。途经宿迁,得知纡青“有智略”,将他“聘入幕府”,为其筹画方略。
  纤青入奕经幕府后,为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在政治上,他要求奕经上奏朝廷,把因坚决主张抗战而被革职的林则徐从开封河工召来办军务。另外,劝奕经抵制清廷内投降派首领琦善来浙江军营,以免动摇浙江官兵士气。对于浙江提督余步方在短短十几天内连丢三城,率先逃胞的渎职行为,臧纡青主张予以军法制裁,以振军心,以明军纪,表现了他嫉恶如仇敢于仗义直言。于当时对敌斗争来说确系要事。可惜奕经为其自身利益的安全,并未采纳臧纡青意见。
  在军事上,他根据江浙人民反侵略愿望强烈,和浙江河网密布、道路狭隘地理特点,提出分伏散战的战术,收复浙江三城的建议。造成“诸夷出入,岁岁疑忌惊惶,所在皆风声鹤唳”的局面。可是,奕经在攻打浙江三镇时,未能实践臧纡青的主张,妄图侥幸取胜,以战争为儿戏,在完全不了解敌情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制定盲目的出击计划,结果三城未复,又失慈溪,奕经狼狈逃回杭州。
  1842年,南京议和告成,战争以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一切爱国人士无不为之忍悲怀恨,臧纡青更是扼腕痛惜,恨声连连。战后,奕经曾奏请清政府赏臧纡青为“叙同知事”但遭臧纡青拒绝。他愤然地说,无功而赏,不可。且以和受功,不亦耻乎?因辞不受。充分体现了他对屈膝投降的愤恨,对因和而赏的鄙视。他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民族利益,坚持了进步的政治立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值得人民敬佩的,也是值得后世特别是我们淮阴人民缅怀的。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学峰
责任者
臧纡青
相关人物
黄爵滋
相关人物
林则徐
相关人物
徐宝善
相关人物
道光帝
相关人物
杨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宿迁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
广州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宁波
相关地名
江浙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