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冲种田有妙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4766
颗粒名称: 华冲种田有妙法
分类号: S3-33
摘要: 有些地方的干群认为种田发不了财,其实不然,近几年来,沭阳县华冲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种好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0年以前,该镇的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多元,1993年就猛增到882元,1994年又增加到1340元。总结该镇的经验主要是:一、扩大山芋面积,加工山芋粉丝。该镇官西、官沟、丁庄、柳口四个村的土质,经有关部门测定,含钾量较大,适宜栽植山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了山芋面积。
关键词: 农学研究方法 科学种田

内容

有些地方的干群认为种田发不了财,其实不然,近几年来,沭阳县华冲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种好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0年以前,该镇的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多元,1993年就猛增到882元,1994年又增加到1340元。总结该镇的经验主要是:一、扩大山芋面积,加工山芋粉丝。该镇官西、官沟、丁庄、柳口四个村的土质,经有关部门测定,含钾量较大,适宜栽植山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了山芋面积。1994年这四个村栽植山芋近万亩。由于选用良种和实行科学栽培,平均亩产在2200公斤以上。用山芋做粉再加工成粉丝出售,提高了种田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四个村年产粉丝750多吨,仅这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增加450多元。
  二、种植油料作物,榨油形成规模。该镇在部分村规划种植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一万多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切实抓好种植、榨油、销售一条龙作业。经东、经堂两个村,1994年先后办起了油坊110多个,有20多辆车辆服务于榨油业。年加工油料2500多吨,成了远近闻名的榨油专业村。其油不仅销售于本镇,而且还销售到本县其他乡镇和邻近的几个县、市。一般的户榨油一项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高的达2500多元。
  三、认真栽好果树,巧搞地里套作。该镇张口村六组村民张宜胜家两亩“红富士”苹果树,挂果后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镇党委、镇政府宣传了这个致富典型后,仲林、张口、东元等村都认真地栽好果树。近几年来,全镇已栽植“红富士”果树一万多亩。在新栽的果树地里搞套种,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东元村在新栽的果树地里套种花生和西瓜,比单种夏玉米每亩增加收入800—100元。
  四、抓好粮食转化,大力发展养殖。粮食作业面积较大的村,认真抓好粮食转化,积极发展养殖业。养殖业搞好,为种田提供大量有机肥,促进了粮食增产。所以,该镇的稻麦轮作,实现了吨粮田,夏玉米亩产突破了千斤关。粮食产量提高,又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近三年来,全镇畜禽饲养量分别由3万多头增加到6万多头,由60多万只增加到100多万只,据1994年年底统计,全镇70%的村户均饲养10头畜,一般的户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大部分的村户均饲养百只禽,千只以上的养禽大户有350多户。汤庄村村民荣根新饲养2000多只良种鸡,年收入4万多元。
  五、发展蔬菜生产,推广反季栽培。该镇种蔬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单一的大白菜、萝卜品种发展到黄瓜、大椒、西红柿等15个品种。几年来,通过请进来传授,走出去学习,举办培训班等途径,使村民掌握了反季节蔬菜的栽培技术。几乎家家都种菜的大尖、蒋庄两个村,日光温室种蔬菜,亩均年收入在万元以上。村民马宝龙家6分地日光温室,1994年一茬黄瓜就收入6000多元。到今年春,全镇反季节蔬菜的面积由1989年的0.55亩,发展到近万亩,其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2500万元。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葛书和
责任者
荣根新
相关人物
马宝龙
相关人物
张宜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华冲镇
相关地名
丁庄
相关地名
本县
相关地名
张口村
相关地名
东元村
相关地名
汤庄村
相关地名
蒋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