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兄弟致富有道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4607
颗粒名称: 杨氏兄弟致富有道道
分类号: F323.8
摘要: 灌南县小窑乡杨罗村村民杨清华、畅六华、杨爱华兄弟三人,根据本地稻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工生产稻草包变废为宝,叩开了致富大门。曾在乡轮窑厂干过活的杨清华,这几年目睹周围一些乡镇轮窑厂因短缺防雨工具到山东、淮安等地订购草包的情景,心里就琢磨开了:我们这里是稻产区,草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生产稻草包就地消化增值岂不是一条致富捷径。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致富

内容

本报讯灌南县小窑乡杨罗村村民杨清华、畅六华、杨爱华兄弟三人,根据本地稻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工生产稻草包变废为宝,叩开了致富大门。曾在乡轮窑厂干过活的杨清华,这几年目睹周围一些乡镇轮窑厂因短缺防雨工具到山东、淮安等地订购草包的情景,心里就琢磨开了:我们这里是稻产区,草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生产稻草包就地消化增值岂不是一条致富捷径.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清华得知一朋友家中有三台闲置的机动化草包机,便兴冲冲回家和家人商量,兄弟三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合办草包加工厂。于是他们凑足5000元资金,从朋友处购回一台半旧的草包机和三台配套的摇绳机.今年2月21日组装投产后,他们将家庭成员进行了分工:购原料的购原料,涮草的涮草,摇绳的摇绳,操作的操作,这样各负其责,配合得当,形成了红红火火的一条龙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草包20-30只,每月获净利润3000元以上,产品供不应求,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李勇)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勇
责任者
杨清华
相关人物
畅六华
相关人物
杨爱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灌南县
相关地名
小窑乡
相关地名
杨罗村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淮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