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沭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4522
颗粒名称: 沈括在沭阳
分类号: I207.7
摘要: 乘车从205国道驶进沭阳县城时,首先扑入视野的是高高地耸立在花园广场上的沈括塑像。瞻仰这位曾在沭阳任过主簿的宋代大科学家、政治家,手持长卷,才气张扬,双目凝视远方的形象,我的脑海中翩然飞出他在沭阳短短几年的显赫政绩作为主簿,只是负责掌管文书印鉴,仅为掾吏之首。但是,他却位卑未敢忘忧国,目睹水灾严重,寝食不安,请求治水,“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县志》卷四)。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散文

内容

乘车从205国道驶进沭阳县城时,首先扑入视野的是高高地耸立在花园广场上的沈括塑像。瞻仰这位曾在沭阳任过主簿的宋代大科学家、政治家,手持长卷,才气张扬,双目凝视远方的形象,我的脑海中翩然飞出他在沭阳短短几年的显赫政绩— 作为主簿,只是负责掌管文书印鉴,仅为掾吏之首。但是,他却位卑未敢忘忧国,目睹水灾严重,寝食不安,请求治水,“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县志》卷四)。与此同时,当他看到横贯县城的沭河河道淤塞,臭气冲天,雨季一来泛滥成灾时,立马 “组织数万民工整治”(《沭阳县概况》)。
  沈括是个乐于终日忙碌的人,治水用功极勤,不但得到当时人民的敬佩,而且彪炳后世。《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明朝黄鏊在《呈朱明府治沭堤》诗中称赞“簿领功存沭水隈,当下是谁复与侪。”此誉并不过份。
  时至今日,沭阳民间还流传着沈括辛勤修水利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传说,他在盛夏冒着倾盆大雨把眼睛在地形和水向上纵横,把心思在疏浚上盘旋。由于劳累过度,过河时给激流卷走,幸好被过路人看到浮在水面上的斗篷而获救。从此,这里的人便留下了爱戴斗篷的习俗。另有一个传说,沈括看到治水民工肩膀上都被扁担磨肿擦破,揪心难受,便想出个用布包着棉絮垫在肩上的主意。这东西果真灵验,民工乐了,亲昵地叫做“沈垫肩”,即现在的“垫肩”。
  还有以地名来缅怀沈括的。《沭阳县地名录》说,章集乡八庙村村名就是来源于沈括治水。该地是他率众所修的八堰,堰成水患除,百姓感恩戴徳。后人为他立祠,称作八堰庙,简称八庙。
  今年是沈括900年祭。岁月的花瓣在凋谢,但沈括那令人敬重的功徳还鲜活地留在沭阳历史的章页里、地名上和人民的心坎中。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邵振华
责任者
沈括
相关人物
黄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沭阳
相关地名
花园广场
相关地名
沭河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沭水隈
相关地名
章集乡
相关地名
八庙村
相关地名
八堰庙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