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无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4330
颗粒名称: 爱心无价
分类号: K825.46
摘要: 她叫张玉英,泗阳县新袁镇河玲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1966年,她年方十八,正是流光溢彩的年华,村支书把一群流着鼻涕、光着屁股的孩子交给她,在三间茅屋的门旁挂上了“耕读力、学”的木牌。从那时起,她就踏着芳草地上的坎坷一路走来,一路播洒爱的阳光。1972年,她与邻村一位也是昆师的小伙子结成伉俪,后来相继生了两个孩子。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教育人物传记 教师

内容

她叫张玉英,泗阳县新袁镇河玲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1966年,她年方十八,正是流光溢彩的年华,村支书把一群流着鼻涕、光着屁股的孩子交给她,在三间茅屋的门旁挂上了 “耕读力、学”的木牌。从那时起,她就踏着芳草地上的坎坷一路走来,一路播洒爱的阳光。
  1972年,她与邻村一位也是昆师的小伙子结成伉俪,后来相继生了两个孩子。小俩口双双在乡村教苑里辛勤耕耘,每人仅仅拿着5元钱的月薪,还要背着孩子奉养老母,生活非常艰苦:身上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三餐喝着山芋渣沤成的酸浆,一年到头很少见过几滴油星,逢年过节也只能炒两个“青皮碟子”,然而他们心甘情愿。
  她心灵手巧,做姑娘时就学成了精巧的缝纫手艺,出嫁时,娘家还陪了一台缝纫机。那时给人做一件衣服可以收到1元左右的工钱,哪怕每日里完成一两件,一个月少说也能挣得40多元,比做民办教师要强好多倍呢 !有人劝她放下“小书” 做手艺,那样家庭马上就会富起来。可她不肯。不是她不想多多苦钱过好日子,而是她心里舍不得那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她说,“等把这些孩子教好了,一个个都有出息了,村里家家就都会富起来的,那多好呢,现在我穷就穷点,慢慢熬吧 !”那时,还没有人说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她也未曾听过“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名言,然而,她已经从心底里深深地爱上了孩子们面前的那张讲台。
  1977年,一场巨大的灾祸降临,把她推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一个星期天,她的爱人在帮助生产队放墙头时;不幸被墙砸倒,丧失了年轻的生命。当她泪痕满面抱一个搂一个加起来还不到5岁的孩子向前来吊唁的人们叩头致谢时,在场的人都禁不住泪如泉涌:这孤儿寡母,这穷困的家,还有一位年近70体弱多病的老人,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其他客人散去了,表叔、娘舅留下来:“……玉英,书还教吗?”“教。” “唉,老的老,小的小,回家做手艺吧,这门户还要靠你撑啦 !”她又流泪了,但低头不语,一直把嘴唇紧紧咬住,心里还是那念头:“慢慢熬”。
  这个弱女子,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坚韧顽强的品性。她擦干了眼泪,挺起身子直面人生;迎接命运的挑战,勇敢地挑起了教学与家务两副重担。在学校,她既是语文教师又是数学教师,既当班主任又当少先队辅导员,在家里,她既是孩子的母亲又是孩子的“父亲",既当婆母的媳妇又当婆母的“儿子”。每天早上,她4点起身,洗衣、做饭,冒着晨露打来猪菜,再为婆母端去热饭,叫醒孩子穿好喂饱,里里外外打扫一遍;而自己呢,却常常顾不上吃饭就赶去上学了。再苦再累,她也不愿耽误学生1分钟。夜深人静,在昏暗的油灯下,还俯伏着她瘦弱的身体,她哄着孩子睡着了;又悄悄地起来了,读书、备课、批改作业、订计划、写小结,哪一天不忙到12点呢。孩子一觉醒来,常常哭闹不止。她又得把孩子抱起来,哼着颠着,可眼睛还盯在面前的作业本上。无论如何,她对工作都不肯有丝毫的马虎 !改革开放以后,她家分得了5亩责任田。别人家的地里都长得绿油油的一片,而她家的秧苗却像她的身子一样又黄又瘦。除了播种收割时她像男子汉那样挑啊推啊,就不再把心过多地放到责任田上去了。她认为,耕耘好学校那块芳草地,要比摆弄好自家的那片责任田有价值得多。平时,她精心备课、上课、批改、抓辅导,搞活动,几乎每学期都要为教师们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她好辛苦啊 !尽管这样,做好了份内工作的她还热情地争着做好份外的。1988年,女校长吴其俨患了严重的血栓,非到县城住院治疗不可,当时又找不到代课教师。她毅然把吴校长的课务包了下来,一包就是两个多月。到了期末,她带的语数两门学科成绩双双在镇里获奖。教师们无不感到惊奇:在这两个多月里,张教师还不知怎样拼命干的哩 !18年来,她的确是拼着命干的。1990年,年近80的婆母原来就有严重的胃溃疡和胰腺炎,现在又患了脑血栓,半身瘫痪住进了医院。她一天两三趟在家和医院、学校这3个点上划线,哪一天都要跑上20公里,遇到刮风下雨的日子就更加困难了。夜里,还要侍候在婆母身边,端茶递水,把尿洗屎……可她上班从没迟到1分钟,更没有拖欠学生一堂课,'整天累得精疲力尽。一天中午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心头难过,禁不住吐出了两口鲜血,紧接着一阵天旋地转,头晕目眩。但是她休息了一会儿,待稍觉清醒,又顽强地支撑着走到学校。在课堂上,孩子们见到老师脸色腊黄,知道她病了,都心疼地劝她回家休息。她勉强地笑笑,轻轻地摆了摆手,依然坚持上课。
  她爱教育、爱工作、更爱她那一群孩子。还是在丈夫离去不久的时候,她班上有位同学因家庭困难失学了。她一天一趟到那孩子家动员, 并且挤出点钱为他买了课本。那一天家访回家迟了,天空已经布满星星,到家一看,自己的孩子已经倒在门旁睡熟了,一头都是冰霜。1987年,田林高同学患了肝炎病,他母亲先逝,父亲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这个不满10岁的孩子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张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让这个孩子早日康复,不拉下课程,张老师在小田在家休养的3个多月里,每天都要到他家去护理,送他去看医生,并且坚持为他补课,还发动全班同学捐助了50多元送到他家里。期末考试时,小田虽然几个月没有上学,但是还取得了全班第三名的好成绩。他的奶奶感激地说:“这都亏玉英这个好老师啊 ! ”1991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刚下过大雨,遍地积水。田亚千同学不小心一下子踩到了碎玻璃片上,脚上被扎了半寸多深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孩子哭喊不止。张玉英立即跑过去,掏出手帕把他的伤口包扎好,又赶紧推来自行车把他送到村里的诊所。不巧,医生还在二里路外的稻田里插秧,她又飞奔着去把医生找来,忙得满头大汗,浑身还溅满泥浆。接着,她又在这孩子的身边守护了两个多小时。那天,张老师连午饭也没吃,就又忙着到学校去了。11岁的张茂高同学父亲病故,母亲残疾并改嫁走了,丢下这个孤儿无人照应,只得失学在外,到处流浪。张玉英知道了,把这孩子带到家里,亲手为他洗净身子,换上新衣,做了饭菜端到他面前,感动得小茂高呜呜地哭了。后来,她又把这孩子带到学校读书,并且承担了一切费用。孩子病了带去看,早早晚晚勤照料。今年夏天,张老师决定干脆把这个孩子接回家收养。当她把这个意思告诉婆母时,老人家急了:“孩子呀,你吃辛受苦这么多年,好容易把自己的孩子拉扯大了,眼下又要收养一个,这不是又往苦海里跳吗?不能啊,不能,万万不能啊 !”可是张玉英主意已定。她说服了婆母。现在,小茂高获得了再生母亲,生活上有“妈妈”关心,品行上有“妈妈”指教,学习,上有 “妈妈”辅导,幸福极了。
  张玉英一路播洒爱的阳光。28年来,她艰辛从教,培育出桃李满园,芬芳四扬。继多次被评为镇优质课老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以后,去年,她所带的班级又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个人也被泗阳县教育局授予“模范班主任”称号。
  (本文插图刘卫东)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翔
责任者
张玉英
相关人物
吴其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泗阳县教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泗阳县
相关地名
新袁镇
相关地名
河玲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