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完的乡邮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4044
颗粒名称: 走不完的乡邮路
其他题名: 记全国“百优”乡邮员刘松林
分类号: K828
摘要: 碧绿清澈的柴米河水映出他待渡时的焦急神情,这个常年累月奔波在乡邮路上的绿衣使者,就是全国“百优”乡邮员沭阳县章集乡邮电所投递员刘松林。刘松林从事乡村投递工作已近18个春秋。他累计投送报纸54·7万多份,案志4·12万多份,平信31·98万多封,邮件4·41万多件,从未发生过积压、延误。他连续11年被评为局先进工作者、优秀投递员;两次被评为省邮电系统先进工作者;去年又被评为全国“百优”乡邮员,成为淮阴邮电系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刘松林每天要过两个渡口,跑126个投递点,行程60多公里,超过马拉松赛程。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社会各界人物

内容

碧绿清澈的柴米河水映出他待渡时的焦急神情,这个常年累月奔波在乡邮路上的绿衣使者,就是全国“百优”乡邮员——沭阳县章集乡邮电所投递员刘松林。
  刘松林从事乡村投递工作已近18个春秋。他累计投送报纸54·7万多份,案志4·12万多份,平信31·98万多封,邮件4·41万多件,从未发生过积压、延误。他连续11年被评为局先进工作者、优秀投递员;两次被评为省邮电系统先进工作者;去年又被评为全国“百优”乡邮员,成为淮阴邮电系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刘松林每天要过两个渡口,跑126个投递点,行程60多公里,超过马拉松赛程。
  “四夏”及双秋大忙季节,是农民最忙的吋节,为了把报纸、信件及时送到甬户手中,刘松林总是天不亮就起身,带着手电出班送每次出班”他的车包里总少不了邮票、信封、浆糊什么的。他边投递,边收寄信件。平时,他常常帮用户代领汇款、包裹、捎个口信。在农忙时,他就象个乡村卖货郞,今天为这家带这个,明日为那家捎那个。
  家住章集乡刘湾村的沈老太,年老体弱,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都要给她寄生活费。80高龄的沈老太每月要步行到6公里外的乡邮电所取款。自刘松林调来章集后,沈老太再不用颤颤巍巍地步行去邮电所取款了,每月寄来的汇款都由刘松林代领,并亲自送到沈老太手中。
  1986年,刘松林在湖东邮电所工作期间,身患感冒,仍坚持出班。当他过桥越荡,到杨岗村时,头重脚轻,再也骑不动了。杨岗村党支书见他病成这样,就劝他赶紧回所休息,而他却坚持要把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亲自送到考生家中。村支书用自行车带着他来到了考生家。当考生一家得知刘松林骑车几十里,带病给他家送通知书肘,再三邀他进屋吃饭,并要找医生,被刘松林婉言谢绝了。考生的母亲拽住刘松林的自行车,激动的泪珠滴落在刘松林的手背上,抚摸着刘松林滚烫的脑门,说,“小刘,干工作不能不要命啊 !”老人坚持让儿子把刘松林送回邮电所。
  流不断的是柴米河,走不完的是乡邮路。刘松林年复一年地走着,实在走不动时,有老乡用自行车背他。老乡们说,他像钉在乡邮路上的一颗“钉子”,小得不起眼,但农民一天也离不了。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章其祥
责任者
刘松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章集乡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
刘湾村
相关地名
湖东
相关地名
杨岗村
相关地名
柴米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