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刘老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990
颗粒名称: 清明刘老庄
分类号: I207.7
摘要: 春风催绿柳枝,春阳晒清溪水的时候,让人想到一个传统的节气清明。去年的清明,去了一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所见历历在目,所感记忆犹新。拂去一路风尘,来到陵园门前,两边砌石柱,门顶呈弧形,门沿上镌刻着“八十二烈士陵园”,字体楷书,深邃遒劲,旁用小楷标出“1955年12月建成,1984年12月重建”字样,记载着风雨,谱写出过去。两侧有对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记下了一段历史,使人震颤。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民间文学

内容

春风催绿柳枝,春阳晒清溪水的时候,让人想到一个传统的节气:清明。
  去年的清明,去了一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所见历历在目,所感记忆犹新。
  拂去一路风尘,来到陵园门前,两边砌石柱,门顶呈弧形,门沿上镌刻着“八十二烈士陵园”,字体楷书,深邃遒劲,旁用小楷标出“1955年12月建成,1984年12月重建”字样,记载着风雨,谱写出过去。两侧有对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记下了一段历史,使人震颤。
  进入大门,沿石径,过小桥,穿桃林,缓缓前行,但见溪流弯弯,松柏葱茏,柳条在林间摇荡,桃花在枝头点缀,陶醉于春的景致,不禁来到烈士碑亭下,八角亭里立着的石碑上,刻着李一氓写的墓碑记,庄严、肃穆、悲切、沉重,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于是,沉痛地读碑。
  1943年3月17日,日寇出动3000多人,企图合围我六塘河一带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在刘老庄的我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掩护主力转移,坚守阵地,从3月18日拂晓到黄昏,“只有枪声、炮弹声、手榴弹声;只有鲜血,挣扎和死。“八十二个战士”一个一个递减到不成为连。两个排,一个排,两个班,最后还不到一个班;整天的战斗,整天的射击,剩下来的人和剩下来的子弹,最后还不到供一枝枪的连放。绝望的牺牲下去,亦英勇的牺牲下去……”最后,八十二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刘老庄的土地,而日寇也 “搬回他自己极丑恶的黄色军服包裹着的法西斯侏儒的腐臭的瘟尸二百几十具,这便是他在新四军面前应有的‘缴获’。”游园的俊男靓女能读懂碑上的文字么?他们在桃林里嬉戏追逐,在八角亭下拍照留影,没看过厮杀的壮烈,没听过震耳的枪炮,怎知和平的春光明媚。即便看惯了春花秋月,也该读读这篇雄阔而悲怆的墓碑记,哪怕只有一遍。墓碑下,犹闻浸透了鲜血的小河如泣如诉的呜咽声。
  穿过桃林,伫立于烈士墓前,凝视李一氓手书:“淮阴八十二烈士墓”,墓呈塔状,上嵌五星,有石阶排至塔底,两旁蹲坐两尊石狮,在烈士的尸骨之上,长出一株株如盖的长青松树,还有那绽放的血色小花。
  有一队军人走来,扛着红旗,打着横标,前边两人抬着花圈,他们来到烈士墓下,庄严献上花圈,然后,从队列里走出7人,站成一排,举起右手,捏紧拳头,一句句朗诵入党誓言,字字掷地有声。默默注视着他们,怦然心动,思绪里涌出敬重之感,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中国人的脊梁所在,那刀光剑影,英烈殉国的画面也犹在目前。一打听,他们是淮阴某部九连战士,徒步五十余里,来到刘老庄,缅怀先烈,入党宣誓,中午一个馍头一壶水, 然后徒步赶回,听后油然钦佩。
  走出烈士陵园,有人说,还有个无名烈士祠,顺着手指方向寻去,果然热闹。路两边摆着五彩的纸钱和精致如碗口大小的花环,一道院墙将两座房屋围定,屋内四壁置木架,格成框框,每一框内有一骨灰盒,盒边置有小花环,白的、粉红的、淡蓝的挤满那框,足见盒内主人的子孙和朋友对其敬重了。所谓无名烈士祠,是真有名也。
  在祠堂南侧,便是一片坟茔,一座座水泥浇铸的坟,如发酵的馍,坟边竖立着除家人以外谁也不认识的碑上姓名,偶或还听到远处一两声呼爹唤娘的啜泣,然而感情色彩极淡。
  无名祠与烈士墓相距不到千米,千米之遥,情景迥异,烈士墓前无纸钱飘飞,哀哭声声,一座墓掩埋了八十二个姓名,而无名祠里拥挤着孝子贤孙,那墓那盒也修得精美儒雅,为何?无名者可繁衍后辈,而像八十二烈士中的连长白思才殉职时才二十多岁,他们从异地他乡来到刘老庄,能有什么亲人?陈毅在1943年7月5日《解放日报》上以《新四军在华中》为题,盛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值清明来临,桃花泛红,柳枝垂泪,抚今追昔,浮想翩翩,又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重叙拜谒烈士陵墓的情思,以告诫自己不可将血与火、爱与恨忘却,并将其刻骨铭心。
  1995年3月18日记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德法
责任者
李一氓
相关人物
白思才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春阳
相关地名
清溪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苏北
相关地名
桃林
相关地名
六塘河
相关地名
刘老庄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