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练「内功」的沈永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764
颗粒名称: 善练「内功」的沈永金
分类号: K828.3
摘要: 在淮阴,提到沈永金和他的淮阴富强塑钢制品公司,人们赞慕不已。三十多年前,沈永金从陶都宜兴来到淮阴,带领原新都砖瓦厂的工人们硬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砖瓦厂发展成了具有五千万元固定资产,由九个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组成的现代化集团企业。该厂去年实现砖瓦产值已达七百五十万元,合资塑钢产值也有六千九百多万元。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个体劳动者

内容

在淮阴,提到沈永金和他的淮阴富强塑钢制品公司,人们赞慕不已。三十多年前,沈永金从陶都宜兴来到淮阴,带领原新都砖瓦厂的工人们硬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砖瓦厂发展成了具有五千万元固定资产,由九个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组成的现代化集团企业。该厂去年实现砖瓦产值已达七百五十万元,合资塑钢产值也有六千九百多万元。
  1993年,沈永金他们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与香港富强国际有限公司等创办了中外合资淮阴富强塑钢制品有限公司,沈永金出任董事长。面对由原来砖瓦产品到化工建材的大技术跨度和资金、经验上的严重不足,沈永金在看准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了合资工作。一九九三年当年立项,当年投产,这样的速度,令港方代表也难以置信。“天有不测风云”,到塑钢制品大量生产之时,原与港方订好的产品出口合同,港方不能兑现。怎么办?面对这一骑虎难下的局面,他们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经过努力,产品已遍布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地区。堡垒被攻破了,但沈永金并不满足于眼前成功,不断开发新产品,他们已从过去买台商产品专利发展到现在台商想买他们专利的可喜局四。去年该厂职工人均收入已高达五千元。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砖瓦厂发展到现在的集团化企业,许多人觉得肯定有什么“秘密武器”。有人说沈永金这人是“狠”出来的,又有人说他是靠“苦”出来的,可该厂两位年富力强的副厂长却诙谐地说:我们厂长的制胜法宝是擅练“内功”。
  首先,沈永金狠抓质量管理。以产量为前提,以质量为测算依据是建材总厂经济责任制考核的中心。职工意识到没有质量就不能计算产量,从而大大减少了损耗,生产率不断提高。1994年,16门轮窑发挥了最大日生产能力,日产砖达9.5万块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半成品砖瓦油耗却比上一年下降了30.8%,红砖合格率高达100%,成了全省同行中佼佼者。
  在抓好质量管理的同时,他们还狠抓制度的落实。从生产管理,车间费用控制到文明生产都由车间、部门统一管理,减少了互相扯皮,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在制度的落实上他们也能做到一视同仁,不管干部,工人只要违反都同样受罚,决不放过。记者在该厂首先看到的是门口贴着一张厂部某办公室因下班后电灯未关而被扣除奖金五十元的布告;厂长办公桌上,放着沈永金刚签过字的文件:经营部副经理因与该厂职工在厂内发生口角,造成不良影响,被予以通报处理并罚款七十元……这些具体小事都体现了在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正当工厂生产各方面都红红火火的时候,沈永金却又想出了个“怪”招:办职工学校。这在当时并不为全厂职工理解。但从沈永金的厂长报告中却找到了答案:“办学校,这对今后我厂职工知识结构调整及工厂今后的生存创造后备条件,没有人才就没有效益”。这样的举措的确不同凡响。工人经过技术培训、素质不断提高,掌握了新的技术和技能,他们才有由死板的开机器到向洋设备开刀的过程。1994年进口的门板机减速箱损坏,公司组织人员自行抢修。经过修复的设备达到了原来的技术性能,保证了正常生产。人才是资源,但沈永金想到的不仅是个别“高、精、尖”人才,而是整个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企业拿钱办学校,一时两时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益,但却不断地备足了后劲,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程钢
责任者
沈永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
宜兴
相关地名
东南亚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