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中的「粪」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727
颗粒名称: 农谚中的「粪」字
分类号: S141
摘要: 近几年,有几则农谚中的“粪”字,常被有的使用者改为“肥”字。比如“粪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被改为“肥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被改为“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苗靠粪长,地靠粪养”,被改为“苗靠肥长,地靠肥养”,等等。我常想,改的人可能认为,“粪”,原指人、畜、禽的粪便。在农谚中的“粪”是农家肥的代称,充其量只能属有机肥,“肥”的整个内涵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因此改“粪”字为“肥”字是增加了农谚的蕴涵和覆盖面,说得准确了。
关键词: 肥料学 农家肥料

内容

近几年,有几则农谚中的“粪”字,常被有的使用者改为“肥”字。比如“粪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被改为“肥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被改为“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苗靠粪长,地靠粪养”,被改为“苗靠肥长,地靠肥养”,等等。
  我常想,改的人可能认为,“粪”,原指人、畜、禽的粪便。在农谚中的“粪”是农家肥的代称,充其量只能属有机肥,“肥”的整个内涵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因此改“粪”字为“肥”字是增加了农谚的蕴涵和覆盖面,说得准确了。应该说这种思考是不无道理的。问题是,首先农谚大多是千百年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当然也有发展,有新农场),粪是我国长期使用的带有原始性质的肥料,中国土地使用几千年肥力不衰,主要是靠精耕和使用粪。化肥的使用,在我国是从六十年代初才开始逐步推广的, 同时有的用“肥”字代替“粪”字含义不准,如“地靠粪养”改了就不妥,化肥不养地啊。其次农谚不单是陈述了什么,还要引导人们做什么,也就是说它有引导、激励作用。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农谚中的“粪”宇还是不改为“肥” 字好。
  从目前看,农村中尚有相当多人程度不同地重化肥轻农家肥,农谚中的“粪” 字不但要保留,还要大讲特讲“粪”的作用。轻视农家肥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大积大造自然肥雷声大雨点小了;夏收秋收后许多人把田里、路旁、场头的秸秆放火烧掉,连草木灰也不收集;田里几乎看不到冬绿肥,等等。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农民把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后产生的增产效益,过多地归功于化肥,二是宣传农家肥不力。现今农民由温饱向小康过渡,许多青年农民不在乎省那点化肥钱;还有人不想做积造肥的脏、累活。科学施肥必须以有机肥做基础,再合理施用化肥,才可缓解化肥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持农田后劲。正因如此,1988年国务院专门发出关于重视和加强有机肥料工作的指示,去年农业部部署“三冬”农业工作,把积造农家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每户增积3立方米,每亩增施一吨有机肥的要求。值此全国重视农业、大抓农业之际,愿广大农民兄弟对“粪是农家宝”,这个“宝”不仅不能丢,而且要想方设法多积“宝”,用好“宝”。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尚忠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农业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