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473
颗粒名称: 送别
分类号: I207.7
摘要: 回涟水农村探望父母的时间感觉最快不过的了。几天时间一晃到了离家的日子。与以往一样,母亲为我准备了红豆、芝麻、糯米粉、长豆干……要我带上,尽管南京这些食物大多能买到。以往,这些大多是父母亲亲手种的或做的,我带回都市后,细细品尝的不仅是它的美味,更用心品味的是其中蕴含的亲情。如今,父母满头白发,垂垂老矣,显然这些物品是通过其他途径而准备的。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散文

内容

回涟水农村探望父母的时间感觉最快不过的了。几天时间一晃到了离家的日子。与以往一样,母亲为我准备了红豆、芝麻、糯米粉、长豆干……要我带上,尽管南京这些食物大多能买到。以往,这些大多是父母亲亲手种的或做的,我带回都市后,细细品尝的不仅是它的美味,更用心品味的是其中蕴含的亲情。如今,父母满头白发,垂垂老矣,显然这些物品是通过其他途径而准备的。我受领了父母的一片爱意,奉告父母我还要到其他地方去,但母亲仍执意要我带上。母亲在我探家的前两天,因跌了一跤,贴了几天的膏药,双臂仍不能自如活动。可在我离家前的中午,母亲仍要包饺子给我吃。十几年前我考上大学离家赴宁前的凌晨,也是吃的饺子。那是头天晚上就包好的。饺子的形状如月儿弯,家乡人管它叫“弯弯顺”(万万顺)。这次和面、擀面皮、剁馅……虽然我有所参与,仍明显感到母亲的效率远比以往低。离家的时辰不可避免地来到了。其时天尚未放晴,北风带着入冬的冷气,呼呼地刮,雨后的土路仍泥泞难行。父亲披上了大衣,拿起了拐杖,要送我到通汽车的公路上。父亲几十年与庄稼打交道,听说14岁时就下田犁地。几十年的岁月里,他靠著一双勤劳的双手和负重的双肩,与母亲一起在苏北这片土地上培育我们兄弟姊妹5人走进校门,成为天南地北的国家干部。75岁的人了,3年前还动了大手术,所幸的是他坚强地度过了难关。此时他是否意识到与孩儿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我不便劝阻,只是心中生出几分悲凉。父母年高,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夫子的话不假。滑叽滑塌地,父子俩来到了公路边。父亲用拐杖剔剔靴子上的泥巴,喘着气。我把包放在地上,让他老人家坐着歇一会儿。他看到路边有个树桩,便坐在上面,点燃了一支烟。父亲抽烟有几十年的历史。幼时我见父亲下田劳作半天后,回来后不管多么饥渴,第一件事就是拿个小板凳,坐在大门边点上一袋旱烟。那时,我只是怔怔地望着他。如今,我知道吸烟可能有助于松弛神经,减除疲劳,所以我们做子女的劝他少抽烟抽好烟,不劝他戒掉,几十年了,还是顺老人家的心愿为好。现在农村出门大多是乘个体面包车,不容易准时,我劝父亲早点回家。父亲坚持要送我上车,我说:“这儿有点冷,我往前走,到那路边房子里躲躲风。”父亲同意了。我鼻子发酸,说不出一句辞别的话,寒风掀动着父亲的衣角,我拎起包向前走,走了几十米后,回头望见父亲沿着来时的土路在踯躅挪动。我走了一百多米后到了桥头,我停下了脚步,蹲了下来,泪眼曚昽地望着父亲的背影。不料,父亲见我蹲下,又踅回来。我赶紧站起又朝前走。过桥后,我借着灌溉渠中未收割的芦苇的间隙望父亲。父亲见我往前走后,才又慢慢地回行。我凝视着他,直到村庄遮住了视线。想起父母常说的“家贫子读书,孩子远走高飞是福气”,使我这个游子从离别的伤感中走出来,感到为了吿慰亲人,还应该做点什么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朱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涟水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苏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