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老人婚姻面面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267
颗粒名称: 丧偶老人婚姻面面观
分类号: C913.13
摘要: 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中,最为敏感的是婚姻问题,记者日前做了部分调査,从中窥到我市老年人生活之一斑。寂莫孤单的丧偶老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所需求的不再仅仅是吃穿,而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一位和儿子住在一起的丧偶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到了晚上,想看看电视,可儿子媳妇亲亲热热,自己在旁边总觉得有些多余,可又不能单独买个电视机。
关键词: 社会生活 丧偶老人

内容

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中,最为敏感的是婚姻问题,记者日前做了部分调査,从中窥到我市老年人生活之一斑。
  寂莫孤单的丧偶老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所需求的不再仅仅是吃穿,而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一位和儿子住在一起的丧偶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到了晚上,想看看电视,可儿子媳妇亲亲热热,自己在旁边总觉得有些多余,可又不能单独买个电视机。只好悄悄地上床。可哪能睡得着——老年人的觉少。”一位70岁的老人,原来搞航运,退休后,又到单位应聘,说是在家太寂寞了。以前,老伴虽然瘫痪,但每次回来,还有人在床上等他,他也能推着老伴上街去转转。老伴去世后,现在想推也没人了。
  难越雷池的女性丧偶老人。据统计,老年女性比男性多,很多丧偶的女性老人渴望再寻老伴,但很不容易迈出这一步。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儿女们认为父亲可以再续,而母亲改嫁就没面子了;二是女性老人(尤其是农村的)大多没有经济来源,万一再婚不成功,无法再回到儿女家。有一位老人,21岁就守寡,现在儿女都成家了,经人介绍和淮阴县的一位退休教师相处得很好。离家前,她对儿子说是去人家当保姆的,很怕实情被人知道。
  受制于儿女的老人们。有两位退休的医生,各自的老伴都已去世多年。两人在同一医院工作,相处甚洽,便重新组成家庭。然而,结婚后,男方的儿女经常去闹事,闹得不得安宁,两位老人无奈,被迫办了离婚手续。
  市直机关的一位干部,再婚时子女就不同意,两位老人虽然拿了结婚证男方子女不让继母进门,两人只好各住各的家。还有一位技术员,老伴去世后,准备再婚,但两个孩子不同意,在女方第一次进门时,便在门上贴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对子,终于使这桩婚姻流产。
  子女们反对父母再婚的主要原因,是为财产的继承问题。尤其是一些干部子女,怕父亲再婚后继母要分家产,所以千方百计地阻拦。至于老人的晚年是否幸福快乐,他们考虑得很少。
  当然也有通情达理的孝顺子女。市公安部门的一位干警,父亲去世后,感到母亲太孤单了,便亲自到婚姻介绍所为母亲登记,支持母亲再婚。淮阴县的 -位女医生,和爱人一起帮母亲寻偶,终于使母亲与一位老中医结成良缘。母亲婚后的生活很美满。清浦区一位老人70多岁,又找了一个老伴,可没多久,老人去世了,儿女们又专门雇人来服侍继母。
  据市老龄办统计,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90万,占总人口的9%以上。仅以清浦区为例,至1993年底,老年人口达23450人。在丧偶老人中,子女同意老人再婚的仅占15%。调査结果表明,子女的意见成为丧偶老人再婚成否的关键。人,谁无晚年?他们的今天,就是子女们的明天。希望那些忽视老年人生活、反对丧偶父母再婚的子女,能多为父母想想,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使他们能安度晚年,也给自己的子女做个榜样,为自己的“明天”想想。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淮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