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将青春献故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266
颗粒名称: 誓将青春献故土
其他题名: 记南师大石志贤、王正清、张彦华三位淮阴籍学生
分类号: G645
摘要: 早春的南京还有些许寒意,但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我们向亲爱的读者介绍几位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淮阴籍学生。“为家乡做点事情,没什么好夸的”去年8月15日,石志贤,这位中文系九二级学生、系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带领一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来到了沭阳县张圩乡,调査这里的贫困儿童失学与“希望工程”实施情况。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内容

早春的南京还有些许寒意,但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我们向亲爱的读者介绍几位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淮阴籍学生。
  “为家乡做点事情,没什么好夸的”去年8月15日,石志贤,这位中文系九二级学生、系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带领一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来到了沭阳县张圩乡,调査这里的贫困儿童失学与“希望工程”实施情况。
  石志贤等6名大学生一踏上张圩的土地,就被眼前所见到的一切强烈地震撼着。10岁的王晓燕、13岁的严新艳、9岁的葛盼巧……100多个学龄儿童因贫困而不能上学读书,还有150多个在校小学生也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危险;全乡12所小学的大部分校舍属危险房屋,室内千疮百孔,桌凳破烂不堪、地面高低不平、阴暗潮湿、光线不足……面对贫困失学儿童那一双双苦苦期盼的目光,石志贤和他的同学们陷入深深的同情、焦虑之中,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白天,他们走村访户,到一所所学校、一家家农户了解情况,倾听村民和失学儿童带泪的诉说;晚上,他们聚在一起交流调査情况,一边思考着能为张圩乡的孩子们做些什么。3天的调查活动结束了,临行前,6个大学生凑到一起,将身上的150元钱捐给了张圩乡希望工程办公室……石志贤回到家,用了整整3天时间,写出了一份1万多字的调査报告。去年11月3O日,《南京师大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石志贤执笔的调査报告 《伸出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一石激起千层浪,南师大的师生们读了这份调査报告,纷纷伸出自己温暖的双手,参加资助张圩乡贫困失学儿童活动。
  石志贤被评为1994年度省和学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他执笔的《伸出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调査报告被学校评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查报告”二等奖。
  “做一个像贾老师那样的老师。是我最强烈的心愿”这是王正清永远也忘不掉的一幕——七十年代末的一个隆冬季节,在现在泗阳县城厢乡韩宅村的小道上,一辆独轮小车吱吱呀呀地响着,车上一个7岁的男孩坐在软软的稻草上,身上围着一床厚厚的被褥。推车的是大队小学老师、南京女知青贾秀荣,她要推着这个感冒刚愈的学生去参加考试。
  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的王正清,计算机系九一级学生、系学生会主席、目前系里唯一的学生党员。当年的贾老师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王正清上小学,读中学,直到考上大学,心中始终有一个朦朦胧胧又十分执着的念头: 将来做一个像贾老师那样的老师,去教育那些像自己一样的学生。
  1991年,王正清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南师大数学系计算机专业。1994年,计算机专业被划出来,成立计算机科学系,王正清没有把这次系科变动当作是将来跳槽的“机遇”,而是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阅读《我怎样当老师》、《实习班主任工作》等教育教学书籍。他说,现在家乡中学缺乏师资,更缺乏计算机专业老师,我回去是适得其所。在别人思考着将来是南下、还是北上;是出国还是考研究生的时候,他已为自己定好了一生的座标:回家乡去,做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去年10月26日,在《服务导报》 和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王正清终于和现在南京大学印刷厂工作的贾秀荣见面了。师生相见,欢声笑语不断。贾秀荣十分激动,她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学生记着她,费尽心思地寻找她,只觉得在泗阳10年的苦没白吃。王正清动情地对贾老师说,您的形象一直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做一个像您这样的老师,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是我最强烈的心愿,我要回家乡做一名教师。
  王正清早在毕业分配的前一年,就找到系党总支的负责人表露自己的心迹。他只说了一句话:儿不嫌母丑 ! “请不要宣传我”这是一份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申请书——在我即将毕业的时刻,我郑重地向组织提出申请,请求在我毕业时将我分配到沭阳县张圩乡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以我的微薄之力帮助那里的失学儿童。
  “是的,谁不想有一份安定、舒适的工作,谁不想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呢?但想想就在这样的时刻,在北风呼啸的上学路上,脸儿冻得红扑扑的孩子,那渴求知识的眼睛,一个、两个……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那不分明就是自己吗?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我认识到那里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也是最适合我的地方这份震动整个南师大校园的申请书的作者是数学系九一级学生、系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张彦华。
  。张彦华来自洪泽县高涧乡高庄村,进入南师大几年来,先后担任过班长、系学生会干事、系学生会主席等职,连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凭着这样的条件,他本可以在毕业分配时获得一份在别人看来是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张彦华很久以前就想到一个边远贫困的地方去工作,去帮助那里的人们学习知识、脱贫致富。读了校报上刊登的《伸出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调査报告后,他才知道原来在自己的家乡就有这样需要他的地方,过去还是模糊的目标一下子清晰起来:到沭阳去,到张圩去 !调查报告中提到的那一切,特别是那些失学的孩子们,使张彦华产生出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觉得这些孩子就是以前的自己,帮助他们就像是在帮助自己。张彦华的家境并不富裕,至今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妹妹上学,学校远在十几里路之外因无钱买自行车,每天都是步行。但张彦华还是从自己已显干瘪的口袋中挤出80元钱交给了希望工程办公室,资助一名张圩乡失学儿童。
  张彦华坚决要求到艰苦的张圩乡工作的事迹得到了学校党委、系党总支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同学的由衷赞叹,当记者找到他时,他说:“我只是想为张圩乡的失学儿童做点实际事情,我的理想就是到像张圩乡这样落后贫穷的地方去工作,这和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请不要宣传我 !”目前,南师大正在积极与淮阴市教育局、沭阳县教育局等单位联系,力争妥善安排好张彦华、王正清等同学今后在淮阴的工作生活,南师大领导深情地说,像这样好的青年,我们既要宣传好,更要保护妊,他们是人才啊 !古老的淮阴大地,曾哺育了一代代纯朴、勤劳的儿女,而今,这些优秀儿女们要用自己青春的热血来报答故土的养育之恩,他们将为这片热土浇灌、培育出更年轻的绿叶红花,抹去她贫穷落后的愁容,为她披上新时代的盛装。让我们和着春天的脚步,去共同奏响淮阴这块土地上的青春交响曲吧 !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健全
责任者
石志贤
相关人物
王正清
相关人物
张彦华
相关人物
张圩
相关人物
王晓燕
相关人物
贾秀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相关机构
南京师大
相关机构
南京大学印刷厂
相关机构
淮阴市教育局
相关机构
沭阳县教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张圩乡
相关地名
泗阳
相关地名
洪泽县
相关地名
高涧乡
相关地名
高庄村
相关地名
沭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