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涟水农民打开致富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056
颗粒名称: 帮涟水农民打开致富门
分类号: F303.3
摘要: 涟水县牢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对农村干群的科技培训工作,用科技“金钥匙”打开致富门,使农业呈现出高速、高效发展的良好势头。199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多种经营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1。9%、38。9%和45%。每亩耕地的纯收入比上年增长近三成。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 科技扶贫

内容

涟水县牢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对农村干群的科技培训工作,用科技“金钥匙”打开致富门,使农业呈现出高速、高效发展的良好势头。199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多种经营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1。9%、38。9%和45%。每亩耕地的纯收入比上年增长近三成。
  涟水县从1992年起实施“科技兴农”重点技术工程规划,每年都要列出优质肥、药、良种等方面15项左右重点推广项目。在中国林科院和省、市科委的指导帮助下,该县引进推广了高效、广谱、复合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BT生根粉,在31个乡镇共增产粮棉油、山芋3200多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2230多万元,该项成果因此受到国家科委的表彰;1993年以来,该县又重点推广了水稻新型除草剂“稻草畏”43万由,使农民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1994年,该县重点推广全价配合饲料6500吨,使全县养猪业增加经济效益约1000万元;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近600万亩次,减少粮棉油损失近4万吨。同肘,该县还陆续推广了大田补钾、高效林业、恒温快速养猪育肥、河蚌鱼鳖混养、优质粮棉油良种等30多项农业实用技术,良种覆盖面已达100%。涟水县农业科研人员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县园艺站技术人员在黄营、红窑等乡镇承包了11个村6200多亩果园,将先进管理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果农,使投产果园平均亩产量比全县平均水平高30%以上;县兽医站与农户签订了 “四包五不两赔”服务合同,对全县畜禽疾病防治实行技术承包;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对黄营、南禄、方渡等乡的万亩棉花实行集团化技术承包。
  据统计,近3年来,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共签订各类承包合同300多份,承包农田110万亩,增加产值5000多万元;畜禽防疫承包面达95%以上。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差、空间差和资源优势,涟水县引导农民对农作物实行立体套种,先后创造了粮粮、经经、粮经等多种形式的间套复种。去年全县仅粮粮套种面积就达12万亩,增产粮食近百万公斤;推广幼龄桑果园套种3。5万亩,累让增收1400万元。今年,全县将重点抓好20万亩幼龄桑果园的套种,以确保农民当年收入不减少。在抓好立体套种的基础上,该县还突出抓好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抛秧、棉花“双膜”栽培等栽培技术的革新推广工作,在去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将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13万亩,群体质量栽培、节水栽培50万亩。-该县农业科研部门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和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使他们都能掌握1—2项实用致富技术。
  去年一年,全县县、乡两级围绕“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办各类培训班280余期,培训农民近4万人次。全县各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助理,组建了乡镇科技办公室,共建立粮棉油高产田、示范田30万亩、乡镇领导指挥田6万多亩;成立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学会128个,培养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5000多户。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武云超
责任者

相关机构

中国林科院
相关机构
江苏省科委
相关机构
淮阴市科委
相关机构
国家科委
相关机构
涟水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涟水县
相关地名
南禄乡
相关地名
桑果园
相关地名
方渡乡
相关地名
黄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