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朱启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2945
颗粒名称: 抗日英雄朱启勋
分类号: K825.2
摘要: 朱启勋,1909年出生于涟水成集乡。学生时代,他便投身革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朱启勋等一批进步青年面对国土沧丧的严重形势,忧心如焚,到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组织家乡学校师生举行抗日游行,编演抗日救亡剧目。为了联络各方人士抗日,他发起组织兄弟团,先后串联80多人,发誓同心抗日。
关键词: 抗日英雄 人物传记

内容

朱启勋,1909年出生于涟水成集乡。学生时代,他便投身革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朱启勋等一批进步青年面对国土沧丧的严重形势,忧心如焚,到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组织家乡学校师生举行抗日游行,编演抗日救亡剧目。为了联络各方人士抗日,他发起组织兄弟团,先后串联80多人,发誓同心抗日。1938年初,朱启勋等人发起成立苏北抗日同盟总会的第一个分会---涟水县抗日同盟会,并在成集乡成立支会,广泛开展宣传、组织、武装民众的工作。在朱启勋等人努力下,以成集乡为中心的涟淮两县交界地区,后来成了淮涟泗地区最早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3月1日至3日,淮涟一带相继沧陷。朱启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索建立抗日武装的事。3月7日,他与林士钧、王晓楼在朱码一带收集了国民党军队散落的十余支枪,遂组织17人,成立“涟水抗日独立营”。仅一个多月,这支队伍就扩大到70多人。不久,涟水抗日独立营与淮阴县抗日义勇队在朱南荡合编为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第八团,朱启勋任该团二营营长,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启勋带领部队转战泗沭、宿迁一带,屡战屡胜,声威远播。。。。1942年6月,二营接受了拢除宿迁陆集中心据点的任务。他精心拟定了政治攻心和夜战、偷袭等战术,录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仅10多天时间,就顺利地扫除了陆集外围的孙圩、曹炮楼等据点。这时,敌人龟缩到据点内固守待援。敌人的炮楼很高,外有铅丝围鹿岩,土圩、水圩等层层障碍,四周又是一片开阔地,易守难攻。朱启勋一见此状,遂决定留少数兵员在外圩佯攻,主力退出陆集街,进一步作攻坚的准备。但由于随二营一起行动的一位副团长反对这决定,部队只好在陆集街布防待命。第二天,数倍于我的宿迁城援敌,果然猛扑过来,一下子冲到陆集街头。面对猝不及防的危急形势,朱启勋果断地对警卫排发出命令“冲出去!”,又交代青年干事汪海全,要全力保护副团长安全突围。说完,他拔出盒子枪,带头冲出去,一枪撂倒了封锁街道的敌机枪手,汪海全遂乘隙把副团长护送过险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启勋右腹中了数弹。他本能地把右手插在腰带里捂住伤口,用左手向敌人继续射击。又接连击毙几个敌人,吓得一群尾追之敌畏缩观望,不敢近逼。他随急指挥警卫排突围。当他忍着剧痛翻过墙头时,由于腹部伤口太大,加之用力过猛,肠子从腹腔流了出来,他用手捂着已经流出的肚肠,以惊人的毅力镇定地指挥警卫排且战且退,鲜血浙渐地染红了他的下身,直至不省人事。战友们看着他那紧锁双眉,咬紧牙关的刚毅不屈形象,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赶忙抬着他向后方医院转移,可是就在转移途中,我们的抗日英雄就与战友们永别了。后经医生检盍,他身中九弹,流出的肚肠也已破裂,鲜血淋漓。朱启勋的英雄事迹,像雄风天雷,震撼着淮海大地,鼓舞和激励着淮海军民的抗日士气。他虽然壮烈地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存,正如一首悼诗中所赞:“龙城飞将今何在,豪气盘肠化彩虹。”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党思文
责任者
朱启勋
相关人物
林士钧
相关人物
王晓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成集乡
相关地名
涟水县
相关地名
淮阴县
相关地名
宿迁
相关地名
淮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