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与一个真实的悲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2535
颗粒名称: 斯琴高娃与一个真实的悲剧
分类号: J912
摘要: 这个故事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儿子把自己的亲生母亲告了,罪名是母亲于十年前杀害了父亲,它无疑是一个悲剧。剧本《不可弥补》写完了初稿,香港著名导演严浩已约好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演母亲。编剧在北京等待电影局审查剧本通过的时候,见到了斯琴高娃,同时编剧也约来了剧本中人物的原型,那个真实故事的儿子——小沈。
关键词: 电视艺术 影视工作者

内容

这个故事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儿子把自己的亲生母亲告了,罪名是母亲于十年前杀害了父亲,它无疑是一个悲剧。剧本《不可弥补》写完了初稿,香港著名导演严浩已约好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演母亲。编剧在北京等待电影局审查剧本通过的时候,见到了斯琴高娃,同时编剧也约来了剧本中人物的原型,那个真实故事的儿子——小沈。
  小沈现在已经是北京某部队的中尉军官,1.82米的个子,眉清目秀。他14岁的时候,亲眼看见母亲做饭时,在父亲的碗里放了一点东西,父亲饭后病痛而死。母亲很快改嫁,他一个人带着四个弟妹艰难地生活。他当兵之后,终于下决心解开埋藏在自己心中的10年的疑惑,检举了自己的母亲。可是当法庭宣判他的母亲罪行成立,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时候,他意识到将永远地失去了母亲。他的心灵丢掉了一个旧的重负同时又压上了一个新的重负。
  在饭桌上,小沈恭恭敬敬地敬了高娃一杯酒,他告诉高娃,他的母亲比高娃大两岁,和高娃的体态相似,今天见到了高娃,他好像真的见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小沈称呼她“高娃妈妈”的时候,高娃举着酒杯的手在抖。
  当小沈讲到,从母亲改嫁,他一个人带着弟妹度过的艰难岁月,到他参军之后患了严重的失眠症;从法庭宣判,他到狱中探视母亲,到这件事被新闻界公布以后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此时,小沈已泣不成声,高娃也流泪了。她对小沈说,请原谅我的坦率,你爱你的母亲,又恨你的母亲,但你并不了解你的母亲,她有了四个孩子还在追求着她的所爱,这种情感我能体会到。但她愚昧残忍,触犯了法律,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的不完美……冬日的最寒冷的一天,《不可弥补》摄制组举行了开机仪式,那天气温仍然是零下20度,摄制组就要到长春市公安局看守所拍摄全剧的重场戏“儿子到狱中探望母亲”了,高娃在做全面的准备。
  拍这部戏,高娃有些心力交瘁,她拍戏太投入了。当天早晨,她告诉编剧,她失眠了,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演员最见功夫的戏。她有意没有吃早饭,她还要真实体会那种无助的虚弱、绝望和平静。
  走进市公安局看守所,导演从拍摄条件考虑选择了16号牢房。当道具师拿出一副早已准备好的锃亮的手铐要给高娃戴上的时候,高娃下意识地惨叫了一声。
  高娃戴着手铐站在牢房里,儿子来看她了。她戴着才铐的双手伸出铁栏杆,她的目光是平静的,但却透出了一个母亲全部的爱……傍晚,开始拍摄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当看守所告诉他们母子,探视的时间到了,高娃那戴着手铐的手一把抓住儿子的衣襟,她努力掩饰着自己的绝望,默默地为儿子扣上衣襟的扣子,儿子转身离去,她依旧隔着铁窗望着…… 导演喊出了“停——”可高娃的表演并没有停,她慢慢地倒了,发出一声近乎人类原始的苦痛的呻吟…… 在场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高娃向导演解释,一个母亲是不会轻易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绝望的,直到儿子走远了,她才无法控制自己。导演欣然接受了高娃的高见。于是,他们又重新开始拍摄这个镜头,一遍,二遍……(跃摘自《沿海信息报》)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
斯琴高娃
相关人物
严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长春市公安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香港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