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2532
颗粒名称: 我在巴黎
分类号: I207.7
摘要: 作者简介:《我在巴黎》原名《巴黎不是梦》,作者晓笠,原广东某报社新闻记者、广东作协理事。在国内出版过个人作品集,著有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并多次获奖。她曾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身份出国访问,是一位较有影响的青年女作家。由于个人生活的不幸,晓笠1991年被迫离国,只身闯荡法国。她以女作家特有的敏感,记叙了在法的奋斗历程。
关键词: 民间文学 长篇小说

内容

作者简介:《我在巴黎》原名《巴黎不是梦》,作者晓笠,原广东某报社新闻记者、广东作协理事。在国内出版过个人作品集,著有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并多次获奖。她曾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身份出国访问,是一位较有影响的青年女作家。
  由于个人生活的不幸,晓笠1991年被迫离国,只身闯荡法国。她以女作家特有的敏感,记叙了在法的奋斗历程。
  一、泪洒罗湖桥走的那天我不敢告诉女儿。
  女儿刚满7岁,瓜子脸,大眼睛,幼儿园老师给她起个绰号“林妹妹”。她从小体弱,离不开妈妈,哪怕我出个短差,她也常搂紧我脖子拼命哭叫“我要妈妈 !”如今总算大了,念小学一年级了。我把她留给父母,撒慌说妈妈去北京釆访,很快就回来。在巷口拐弯处,我回头看见她和表妹高扬双手大叫“妈妈再见” 时,禁不住泪如泉涌。
  在罗湖桥头,离开深圳的那一刻,我的双脚像灌满了铅。心情格外悲怆。母亲站在边检站口目送我离去,我不敢回头,怕看见她的哭泣。那是在1989年刚刚结束的一个寒冷的日子,我病体未愈,心伤累累,几乎身无分文远赴天涯,年迈的母亲该有多少牵挂、多少忧虑。我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只要看见妈妈的眼泪,我将会不顾一切返身奔回她的身边,再也迈不开沉重的双脚;我明白自己内心的软弱……离别,离别,在我的人生中,永远伴随着离别的孤寂与忧伤;两三岁开始住托儿所,对每一个周末的热切盼望,便成为我少儿时代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每一个周一的早晨,总是犹如神话故事中的凶神恶煞,令我幼小的心灵充满恐怖。从小学到高中,大都在学校寄读。自然又是周一开始翘首巴望周直到我高中毕业留校当了语文教师,才逐渐适应了这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离别。我仍然住校。而父母皆在外地工作,姐姐上山下乡远走他方,回家对于我已无甚意义。聚首遥遥无期,离别自然不复存在。我学会了与朋友们相处,与同事们相处,甚至与学生们相处,“革命者四海为家”,离别的苦楚也便被无数空洞的革命口号逐渐淹没,也被我逐渐淡忘……我当过教师,当过工人,当过售货员,物价员,秘书,最后是省报的新闻记者。生活中的离别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以至于每当我身背简易行装,独个儿走在风尘滚滚的道路上时,一颗心常常骤然归落一片安宁温馨的境界,感到自己终于回到了自己,仿佛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生活。
  今次的离别却令我揪心扯肺般难过。也许是父母已老,也许是女儿太小,也许是……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只觉得心中蒙满阴霾, 种种不祥的预感在脑海翻滚,像大片黑压压的鸟云 !我永远诅咒人间的离别 !然而我终于驻足回头。远远地,看见开车送我的那位朋友已表悄异样了。而母亲,憔悴的年过半百的母亲,却微笑着站在那儿,向我轻轻地挥挥手。这是我自小就非常熟悉的微笑,含着深刻的无奈,又充满了依恋与鼓励。虽隔遥远,可我看得那样清晰——妈妈没有哭!滚烫的泪水奔眶而出,我转过身,抬起头大步跨过人生转折的这个重大的关口。(1)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晓笠
责任者
晓笠
相关人物
高扬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广东作协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巴黎
相关地名
广东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
法国
相关地名
罗湖桥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罗湖
相关地名
深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