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涤纶长丝厂再创好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2462
颗粒名称: 淮阴涤纶长丝厂再创好效益
分类号: TS108
摘要: 被市委市政府誉为“纺织工业系统排头兵”的淮阴涤纶长丝厂1994年再创良好经济效益: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利税191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4%和21.2%;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4万元/人,继续稳坐全市纺工系统“第一把交椅”。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成本日益提高、化纤市场竞争激烈的不利条件下,这个厂何以能消化增本因素。
关键词: 纺织品 纺织工业

内容

被市委市政府誉为“纺织工业系统排头兵”的淮阴涤纶长丝厂1994年再创良好经济效益: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利税191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4%和21.2%;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4万元/人,继续稳坐全市纺工系统“第一把交椅”。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成本日益提高、化纤市场竞争激烈的不利条件下,这个厂何以能消化增本因素,再创好的经济效益?用厂长兼党委书记王年生的话来说,就是靠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技术改造,强化内部管理。他们紧紧抓住企业改革,转换机制添活力。把市里下达的技经指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分厂和生产车间,落实责任和权利。干部实行聘任制,一年一聘,优胜劣汰,能上能下。使上岗的尽力,在位的尽心,下岗的服气,内退的安心。还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上的改革,经批准成立了 “江苏淮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工厂的兴衰荣损更紧密地捆在一起。这个厂以技术改造增后劲,通过持续的技改投入,逐渐形成了规模经济。1994年是该厂技改投入最大,上的设备和配套设施最多,投入产出周期最短的一年。1993年年末,他们已具备了徳国的、意大利的、国产的生产线共6条计10000吨生产能力。在扩大前纺生产规模的同时,他们增加后道生产能力“先后添置了意大利RPR加弹机4台、国产牵伸机5台。还有水电汽公用工程设备及厂房的扩建改造等。据统计该厂近两年在技改上的投资额已超过两亿元。至1994年底生产能力已超过两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是建厂初期的10倍。为适应规模的扩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该厂在内部管理上花了更大的气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有效地消化了增本因素。(沈孝民唐宝湘)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孝民
责任者
唐宝湘
责任者
王年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徳国
相关地名
意大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