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之乡美如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1943
颗粒名称: 西施之乡美如画
分类号: K225
摘要: 从杭州坐火车,朝金华方向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越国古都诸暨。这是座山青水秀的历史名城,被誉为「天下第一美人」的西施,就诞生在这里。走出车站,东南行十几分钟,眼前便出现一个结构简单、造型也很一般的六角亭,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西施亭」。亭的脚下,是碧波荡漾的浦阳江。岸畔,有块高耸挺秀的方石,犹如平地而起的竹笋般,牢牢地屹立在这里。
关键词: 古代史早期 春秋时期

内容

从杭州坐火车,朝金华方向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越国古都诸暨。这是座山青水秀的历史名城,被誉为「天下第一美人」的西施,就诞生在这里。
  走出车站,东南行十几分钟,眼前便出现一个结构简单、造型也很一般的六角亭,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西施亭」。
  亭的脚下,是碧波荡漾的浦阳江。岸畔,有块高耸挺秀的方石,犹如平地而起的竹笋般,牢牢地屹立在这里。上面镌刻着两个大字:「浣纱」,相传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这里边还有个十分动人的神话故事哩 !东晋,王羲之官拜右军将军、会稽内使。当时战祸频起,黎民遭殃,王羲之忧国忧民的心思日重一日。这天,他来到诸暨苎萝山,不由忆起吴越古训,禁不住叹道:「嗟夫 !江边空余浣纱石,夕阳不照浣纱人。今之臣民者,谁似少伯、西施?」不料,话音刚落,果然一年轻貌美的浣纱女子,亭亭玉立在跟前。原来是西施显灵,她颇有同感地说道: 「是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不见会稽城内舞正浓,浣纱石上今生草。长此以往,古城旧景又要重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在精辟、透彻 !王羲之听后,茅塞顿开,心阔神驰,可是抬头一看,只见方石不见人。第二天一大早,便挥毫写下这入石三分的 「浣纱」二字。直到临终,他还嘱其家人,死后要石壁之颠筑坟安葬,以示死者不忘西施教诲。诸暨县志,确有这样记载:王羲之墓葬于苎萝山……风吹雨淋,雪压霜欺,两千多个春秋过去了,这「浣纱石」仍旧如初。据说,每当西施站在那里浣纱,水浅时,方石自动下沉,水涨时,方石自动上浮,总是使她舒身省力。凡在此浣过的纱,不但洁白、光亮,而且还会散发着浓烈的香味呢 !西施所处时代,正值吴越战乱之际。椒勺交锋后,越惨败,「三万大军,仅存五千,」每年要进贡十万匹罗纱、十万石谷米,勾践本人也作为人质被虏吴国。一天黄昏,西施浣纱完毕,伫立石上,望着这远山近水,念起国难当头,不由双眉紧锁,心忧如焚。痛楚地唱起:「苎萝苎萝春已暮,浣纱浣纱泪成河。黄丝绵绵绕青竿,白云依依逐绿波。日浣夜织奈何苦,月贡岁纳剩无多,何日得为奴家衣,越吹伴我舞且歌……」歌罢,泪如雨下,悲痛不已。刚好这时范蠡乘舟而过,他早听说这位「内具忠贤,外有绝色」的西施,今朝一见如故,一谈倾心,互为知音,西施取出纱巾,范蠡摘下玉佩,两人指石为证,对月盟誓。一个风流才士,一个巾帼魁首,就这样结下了百年之好。共同由衷地唱道:「当歌浣江,水漫漫兮;结发方石,誓旦旦兮;国难毋除,心悠悠兮;死生与共,月灿灿兮;……」难怪啊,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双双对对的青年伴侣,来到这块「结发石」旁,倾吐衷肠,合影留念…… 为了重整河山,复仇报国,后来范蠡忍辱献妻,西施含恨投身,以 「美人计」诱惑了吴王,才使越王得以养精蓄锐,卧薪尝胆,终于大胜夫差,收复失地。
  漫长的两千多年过去了,然而人们没有忘记「秀色掩古今」、「扬娥入吴关」的西施。除故里的苎萝山、西施亭、浣纱石等依然如故外,人们还思念着当今的西施殿、西施坊、西施门等,对西施之乡怀着深深的眷恋。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楠珊
责任者
西施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范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金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