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1871
颗粒名称: 一步一个脚印
其他题名: 记沈集村党支书徐文正
分类号: D630.3
摘要: 沭阳与涟水交界处座落着一个偏僻小村:沈集。1989年以前,集体经济基本空白,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70万元,人均收入1280元,村固定资产达40万元。短短几年,沭阳县沂涛乡沈集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除了靠党的富民政策外,主要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一个好支书。1989年底,刚届而立之年的徐文正挑起了沈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关键词: 干部工作 党的建设

内容

沭阳与涟水交界处座落着一个偏僻小村:沈集。1989年以前,集体经济基本空白,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70万元,人均收入1280元,村固定资产达40万元。短短几年,沭阳县沂涛乡沈集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除了靠党的富民政策外,主要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一个好支书。
  1989年底,刚届而立之年的徐文正挑起了沈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上任伊始,徐文正提出了“加强农业”的计划。沈集2900余亩耕地,大部分一年两季旱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从1990年开始,'大田全部“旱”改“水”,实行“一麦一稻”。为了夺高产、创丰收,全村先后购买了手扶拖拉机,条播机,开沟机,水泵和收割机等,村里成立了农机服务站,设立了专职农技员。
  1991年以后,沈集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实现“吨粮田”。但是,农民的经济状况却无大的改观。徐文正第二步决定发展经济作物。全村规划发展400亩苹果、600亩蚕桑和1000亩花生,做到长短线结合。现在沈集人辛勤栽种的果树和桑苗已经焕发出盎然生机。
  大搞劳务输出和发展个体工商业,使沈集人的经济收入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村党支部 “一班人”通过上海、南京、连云港等地的老乡、亲友,联系输出常年劳务工684人,占全村劳动力的70%,这些人为家乡发展个体工商业赚回了资本,带来了信息。目前全村出现各类个体工商户50余家,从业人员达134人。1993年春,村民刘柏等三家合伙办了一个刷柄厂,由于电压低无法开工,徐文正知道后,专门为小厂安装了一台变压器。刘柏三家感激得逢人便夸沈集村党支部好。
  1991年,沈集开始建现代化养鸡场。徐文正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集体经济上,他跑银行,找亲友,磨破了嘴皮,跑破了鞋,终于弄到了三万元钱,在一片推平后的墓地上建起了一个鸡场。徐文正知道创业的艰辛,他和村干部们从不愿乱花集体一分钱。三年过去了,鸡场利用自身积累追加投资12万元,达到了年养7000只蛋鸡的规模。接着,他们又建起了养猪场、面粉厂、饲料厂,集体经济滚雪球般壮大起来。去年村办企业产值达108万元,利润14万元。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学祥
责任者
彭增奎
责任者
徐文正
相关人物
刘柏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涟水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沂涛乡
相关地名
沈集村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连云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