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供电局57名职工转向“三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1772
颗粒名称: 灌南县供电局57名职工转向“三产”
分类号: F264.1
摘要: 灌南县供电局在全面实施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职工踊跃到第三产业显身手的情景。全局有57名职工转向第三产业。1994年实现多种经营产值620万元,利税33.2万元。灌南县供电局党委通过大量的调査研究,掌握职工对第三产业的心理状态,釆取多种形式,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措施,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文,施之以爱,激励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改革的潮流。
关键词: 产业经济 第三产业

内容

灌南县供电局在全面实施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职工踊跃到第三产业显身手的情景。全局有57名职工转向第三产业。1994年实现多种经营产值620万元,利税33.2万元。
  灌南县供电局党委通过大量的调査研究,掌握职工对第三产业的心理状态,釆取多种形式,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措施,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文,施之以爱,激励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改革的潮流。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思想工作的穿透力。局党委以局党校、政校为阵地,分期分批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干部职工灌输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还通过升旗仪式、演讲会、革命传统歌曲演唱会等丰富多釆、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文、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各家各户衣食住行的变化和企业现状,开展大讨论,进行前景教育,并把本部门售电量在全省处于末位的严峻现实,原原本本向职工通报,激发职工增强改革和创办第三产业的紧迫感。
  其二,党政工团共管,形成齐抓思想工作的合力。部分人求稳怕 “乱”,缺乏竞争意识,对分流办第三产业产生恐惧心理。局领导抓住这一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对象,党政工团分别同他们交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局工会组织各种活动,发动职工为创办第三产业献计策。团总支在青年中广泛开展“我为改革再鼓劲”、“我为‘三产'作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以“爱岗、爱三产”为主要内容的“主人翁风釆” 演讲会。职工就如何分流人员、创办第三产业等问题,踊跃出主意想方案,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96条。团员青年组成突击队,冒酷暑、顶严寒,转战于堆沟电力冷库基地和刨花板厂建设工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其三,实行政策倾斜,增强第三产业的吸引力,旧的传统意识,使一些人对创办第三产业产生一种排它心理,认为“三产”低于主业.对此,这个局在创办第三产业过程中,首先明确“机构分设,管理统一;人员分流,调配统一;经营分离,积累和分配统一”的“三分三统”管理体制,并在政策上实行倾斜。一是领导力量倾斜,成立了董事会.除明确1名局领导和18名中层干部专门负责第三产业外,局长、党委书记率领班子成员为开拓新项目经常奔波在外,调研立项。他们紧紧抓住堆沟港这个全市唯一出海口的优势,创建了总容量为1000吨的电力冷库基地。二是资金物资倾斜。1993年以来,以贷款、集资等方式,共筹资488万元,使电力冷库基地和联营的刨花板厂按原定计划竣工投产,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还成功地办起了招待所和大酒店。三是人才倾斜。把16名学有专长、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放到第三产业,选送4名分流人员参加函授学习,还外聘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四是个人分配上倾斜。分流到第三产业的人员,超额完成指标的实行重奖。
  其四,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增强第三产业的幅射力。局党委在第三产业专门设立了党支部和工会分会,配备了专职干部,强化第三产业的领导。局领导还走访第三产业职业的家庭,向他们亲属介绍“三产”的发展情况。
  (黄以华肖德基)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以华
责任者
肖德基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灌南县供电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
堆沟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