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汉的发家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1723
颗粒名称: 赵老汉的发家史
分类号: F323.8
摘要: 苏北灌响公路上的林南桥北,有一片茂密的水杉树林,高耸挺拔的水杉四周是一些稠密的农家,这个小村庄就是灌南县张湾乡林南村。年届55岁的老党员赵龙才就住往这个村里。这位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在改革的大潮中,立足农业大搞副业,走出一条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为那些不甘贫穷却致富无门的农民朋友树了一个好老赵生于解放前,年轻的时候正赶上“文革”,虽然农活样样得心应手,但是六、七口人住在几间小草房里,全家穷得叮当响。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致富

内容

苏北灌响公路上的林南桥北,有一片茂密的水杉树林,高耸挺拔的水杉四周是一些稠密的农家,这个小村庄就是灌南县张湾乡林南村。年届55岁的老党员赵龙才就住往这个村里。这位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在改革的大潮中,立足农业大搞副业,走出一条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为那些不甘贫穷却致富无门的农民朋友树了一个好老赵生于解放前,年轻的时候正赶上“文革”,虽然农活样样得心应手,但是六、七口人住在几间小草房里,全家穷得叮当响。
  改革如同一夜春风,吹绿神州大地,也吹绿了老赵心中那片压抑已久的希望。在几亩责任田里,老赵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把庄稼当作小宝宝一样侍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老赵家里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拆了旧草房盖起新瓦房,手中也有了积蓄。
  解决了温饱,老赵思想着致富新路子。可是致富的路该怎么走呢?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种田同样可致富。
  琢磨了一阵后,老赵认准种田致富路。买来了(农民常用手册》、《棉田管理技术手册》等书,订阅了《农民文摘》、《农民日报》等刊、杂志。白天干活,晚上就抽出时间学习,并记下大量的笔记。
  家里的5亩多地不够种,老赵又承包了2亩,除了留1亩多种粮食作物,其余的全被他做了棉田间套种的试验田。他把6亩地分成两大块,3亩进行棉、瓜套种试验,3亩进行麦、棉、绿豆套种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累累的硕果。棉田两种间套作试验,老赵都大获全胜。6亩地纯收入6000元。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他又把目光瞄向了养殖业。他在想,如果农副相结合,以农养副,以副支农,效果岂不更好吗? 于是,他带领全家人养猪、养鸡,还养了牛和羊。母猪一年下两窝,一窝就是千把块,肥猪又是七、八百,再加上鸡、鸡蛋的收入,除去本钱,每年净赚也有三千块。此外,老赵还饲养了两头牛,养了五六十只羊,就这两项就可收入五、六千块。
  赵龙才老汉富起来了。
  赵老汉的“发家史”看似平常,却引人深思。它告诉我们,农民致富,不一定非要 “跳农门”。扎根本土,因地制宜,多业并举,大有作为 !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兵亭
责任者
金功亭
责任者
赵龙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灌南县
相关地名
张湾乡
相关地名
林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