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贫困的阴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1458
颗粒名称: 拨开贫困的阴霾
其他题名: 访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 F272.3
摘要: 生活贫困,致富无门。是长期以来笼罩在山区人民头上浓重的阴霾。但是,地处粵西山区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却用十余年的奋斗,带起万余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笔者慕名前往“温氏”的所在地新兴县簕竹镇釆访。总经理温鹏程介绍说,温氏集团是一家由农民创办的股份制合作企业,它以养鸡业为龙头,科、农、工、贸并举。
关键词: 经营分析 经营管理

内容

生活贫困,致富无门。是长期以来笼罩在山区人民头上浓重的阴霾。但是,地处粵西山区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却用十余年的奋斗,带起万余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 。笔者慕名前往“温氏”的所在地新兴县簕竹镇釆访。
  总经理温鹏程介绍说,温氏集团是一家由农民创办的股份制合作企业,它以养鸡业为龙头,科、农、工、贸并举。集团拥有6个种鸡场,4个分公司,5间工厂,一个家禽研究所。1994年,温氏集团创下了日售肉鸡7万只,年生产总值2.7亿元,利税3000余万元的辉煌成绩。附近农民有4600多户与“温氏”挂钩,一家一户便是“温氏”的一个小车间。他们靠着 “温氏”这座“大山”,稳步迈向小康之路。
  温总说,集团在职职工已达1000人,月工资都在千元以上,多的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如果包括内部股票升值和分红,有些职工年收入可高达十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目前,温氏集团已经是广东省首家民办股份制企业,广东省最大的民办菜篮子工程;广东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公司,广东省最大的汤罐食品生产基地;去年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养殖专业户之一。
  1983年底,温鹏程的父亲温兆英,联合了本镇7户农民,向贫穷吹响了挑战的号角。他们勒紧裤带,每户集资1000元,共8000元(温鹏程独立一户),办起了簕竹鸡场。这是一个股份制企业的雏型。从一开始,鸡场就实行“资金共筹,生产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农民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也使这个民办企业从一开始就驶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最近几年,温氏集团又进行了向外扩股的尝试。他们采取合股的办法,自己出资管理,对方以土地、厂房或实物折价入股,与附近一些管理区以及县农委、县食品公司合股经营,用比较少的投资,扩大了集团规模经营。
  温氏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靠养鸡富起来了。但是,总经理温鹏程却说:“自己富了不算啥,带领乡亲父老都富起来才算真本事。”基于这一点,“温氏”确立了 “以市场为龙头,实行以场带户,场户结合”的松散型劳动合作经营方式。这一挂钩合作制的确立,既为山区农民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发财致富机会,又解决了 “温氏”扩场所需的资金、劳力和场地问题。“场户结合”的具体做法是:专业户养鸡先向集团缴纳每只鸡4~5元的生产成本,有困难的专业户可由集团担保贷款或少交甚至免交成本费。然后,由集团按合同规定对专业户实行“六包”,即包种苗、包饲料、包防疫药物、包技术指导、包销售、包赚钱。待肉鸡卖出后再根据每户的实际支出作出结算。对专业户养的肉鸡,集团釆取"保价收购”的措施。收购后由集团统一销售。因此,尽管市场价格潮涨潮落、起伏不定、风险校大,但集团对专业户在保价收购的基础上,实行浮上不浮下的原则,即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则按市场价上浮收购。反之,则按保护价收购。总之,包农民赚钱。按一般情况,每上市一只肉鸡,平均可赚3元左右。企业与专业户大体按1:1.5的比例分配。如遇价跌,则企业让利给专业户。如果专业户所养的群鸡因非人力因素造成损失的,集团还负责补偿。这一合作方式,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山区农民。到1994年9月,他们已经跨过镇界,越过县域,成功地与云浮、阳春、开平、高明、雄山及本县4600多户农民“挂钩”,场户结合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去年,当地与“温氏”挂钩的专业户仅养鸡收人就达5000万元以上 !目前,温氏集团已越过省界,正雄心勃勃地准备跨越国界,向海外全面拓展业务。
  “温氏” 一直重视科技投入。1992年,他们拿出纯利润的10%与华农大畜牧系订立了技术合作协议,由该系的教授主持 “温氏”养鸡业的品种开发、防疫和养殖技术普及工作。为了更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去年,集团又将他们的利润提成改为技术入股,至此,华农大所拥有的全国一流的技术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集团还为教授们提供数额可观的新产品研究经费,并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家禽研究所,办起了粵西第一家家禽育种中心。近几年,集团培育出肉质好、生长快的 “新兴黄鸡”,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去年培育出“温氏白鸡”,这一品种可与外来“快大白鸡”相媲美,且抗病力强、易于饲养。
  集团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全国农业单位首家电脑网络系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动用电脑处理的饲料配方快捷、准确,各种成份搭配合理,成本大大降低,仅此一项每年即可节约成本40多万元。
  “温氏”不仅重视科技,更重视引进科技人才。集团现在已拥有知识分子包括教授、工程师、研究生等80余人。为了给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1992年,集团投资100万元,建起了一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专家楼”,并投资100多万元购置科研设备。给科技人员高于一般职工1~3倍的高薪。
  告别“温氏”,记者却怎么也拂不去在簕竹采访的一幕幕。目前,我的家乡淮阴还有那么多农民被贫穷所困拢,是否也可以从“温氏” 的经验中得到一点启发呢 !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华
责任者
温鹏程
相关人物
温兆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粵西山区
相关地名
新兴县
相关地名
簕竹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云浮
相关地名
阳春
相关地名
开平
相关地名
高明
相关地名
雄山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