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 "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育问題”的战略目标;市政府决定,我市1.5万合格民师1999年全部转为公办,这一消息牵动着千万个民办教师的心,本报记者、通讯员近日走访了部分人士。访谈对象:淮阴市计委综合科副科长沙杰记者:沙科长,这次"民转公”指标,省里只下达了1000,市里为何额外增加2000,能否再多增加一些? 沙杰:我市合格的民办教师大约有15000人.目前,国家规定要在本世纪末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这次,省里只下达了1000名额,如果每年按照这个标准解决“民转公”问题的话,那么,我市到2000年是解决不完的。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市政府考虑每年解决3000人左右,这样,可保障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关于指标,省里也是有标准的,不可能增加得太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市作了很大的努力,这2000个名额来之不易,说明了市政府对民办教师关心、照顾,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访谈对象:丁鸿慈(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 记者:民办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市民师队伍的情况如何? 丁鸿慈:我市教师队伍共有8万多人,其中民办教师有2.6万人,约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民办教师确实是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长期工作在农村、山区、水乡,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育,为发展我市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他们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先后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待遇,到目前为止,已有相当一批合格民师通过"民转公” 和民师考中师等途径转为公办教师。今年一次就转了3205人,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记者:较之以往,这次“民转公”有什么特点? 丁鸿慈:1994年“民转公”工作已于上月底结束。这次的“民转公”与往年相比,除了数量大外,还有四个特点,一是教龄长的多,21年以上教龄的比例高达81%,二是中老年教师多,比例高达98%,51岁以上的老教师占34%,三是普通教师转得多,在第一线教书的普通教师比例高达67%四是人民来信来访少,无一人到省里上访,有几个县(市、区)只有一两封人民来信. 记者,这次民转公”工作,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教育、人事、计划、公安、粮食等部门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作为主要承办部门,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丁鸿慈:市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前,去年9月份市教育局就组织人员赴县乡对各类民师情况作了摸底调査,先后两次召开"民转公”研讨会,分析了近几年“民转公”的经验教训,结合市情,在省里文件基础上制订出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在这项工作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把好两关:一是材料审核关,看材料是否完整,是否规范,是否真实。二是资格审査关,严格执行文件规定,决不随意扩大范围,特殊情况请示省教委、省人事局。访谈对象:淮阴县教育局副局长周效高、人秘股长陈桂生记者:“民转公”是一项面广量大、有难度的工作,但是我们在釆访中听说,淮阴县这次 “民转公”搞得好,没有一封人民来信吿状,市教育局为此还奖励一个名额,不知果有此事? 陈桂生:再困难的工作,只要公开、公正、合理,就不可能办不好.这次“民转公”分为首转条件、优先条件和基本条件, 我们县符合首转条件的42人,符合两令优先条件的106,上面分配的数字255人. 为便于操作,县教育局又制订了4个比校条件,具备比较条件越多越好,对照条件,是否符合,一目了然。但是光凭嘴讲、光靠材料,难免有失真实,我们就实行政策、条件、指标、结果四公开,张榜公布,广而告之,而且在乡里上报、县局初送、上报市局、市局批复时四次公布名单上墙. 记者:“民转公”是许多人盼望已久、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民办教师的切身利益,虽然大家都知道在三五年内迟早解决,但早一天解决,心里就早踏实一点,这种情况你们这里是否存在? 周效高:当然。尽管政府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经费及劳动指标等限制,所有民办教师同乘一班车是不可能的,于是,有的待转教师就求领导、找关系、托门子,想早一点解决,有人甚至弄虚作假、冒名顶替;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做法不足取,我们局从第一把手开始,坚持条件、坚持原则、严格把关,组成10个人的材料组,专门核实材料,只要有人举报或发现可疑之处,立即调査核实,这样做的结果,是领导满意(包括说情的领导)群众放心。访谈对象:灌南县九队乡八队小学民办教师、省十佳民师朱立能通讯员:朱老师,您去年被评为省十佳民师,并在去年9月作为十佳中的四强之一赴苏州无锡等地巡回演讲,十年辛苦不寻常,请给我们谈谈你的执教经历。朱立能:我生在农村,深知农村孩子读书不易,要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更要付出很大代价,当我在1983年离考落榜时,我就下决心当一个教师,为家乡的教育出一把力。我通过招聘考试被录用为合同民办教师,月薪只有20多元,而且只要分来新教师,我就可以随时被解聘,但我还是很高兴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上班第一天,有些学生家长看到我嘴上没毛,神情腼腆,纷纷找到校领导,将孩子转到别的老教师班,这深深剌痛了我,我暗下决心,发愤努力,一定要当个合格的老师。我从练基本功开始,练普通话、练字和画,向老教师学习,精心备课……结果很快入门,后又克服许多困难,进行4年函授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教学,探索教改路子。通讯员: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您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名合格教师,其间的过程是否充满艰辛? 朱立能: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此话确实。我对教书入迷,也闹出一些笑话:.我至今不知自家责任田在哪里,一次施肥,竟把肥撤在人家田里,一年夏天,我看晒粮食;看书入迷,700多公斤小麦被暴雨冲跑,只好向亲戚借粮吃;老父亲出远门,让我听一下天气预报,可我练简谱忘了听,父亲问我时只得含糊应答,害得老人被大雨淋出一场重病……虽然如此,当我看到自己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拉直成感叹号时,我心中感到无比充实。访谈对叙:清河区城北乡城北小学教师臧祝芳。记者:臧老师,您这次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有何想法? 臧祝芳:这次市政府非常关心我们教师,专门拨出名额解决民办教师问题,作为我本人还是十分感激的。我虽然今年50岁了才解决这个问题,但我已没有什么怨言。比起有的民师,我还是幸运的。这件事对于我个人来说是还是很重要的。首先,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如果是民办教师,退下来只拿几十块钱,是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现在好了,即使退休也不愁生活了;另一方面,转为公办教师后,我的心情舒畅了,我带毕业班课程,学生每年100%上中学,可过去我干得再多、干得再好,工资也拿得很少,而且乡里还经常拖欠工资,现在不同了,一切待遇都和公办教师一样,我的心理也就平衡了,可以轻装上阵了。访谈对象:清浦区某小学民办教师木子记者:听说您是"老民办”,这次为何仍然没有"转” ? 木子:"民办”这一称谓起于六十年代,我就是1965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的,至今已近30年。民办老师待遇低,社会地位差,但贡献却不可低估。电影《凤凰琴》我们看了很心酸,直想掉泪,那个病在床上的女教师只不过填了张转正的表,就放心地"去”了,我们何尝不是如此,要求并不高: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总得有个说法,有个交代.转正了,不仅工资收入上去,医药费、补助费、孩子户口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解决 T.后顾之忧没有了.我今年五十有二了,比照这次省下达的 "民转公”首转条件第七条,就是年龄差个两、三岁,卡住了,既伤心,又无可奈何,因为其他各方面条件都还将就,所以觉得惋惜。记者:“民转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明确表态,要在2000年前全部解决这个问题,看来最多也就是三、五年的事了。木子:是啊,我们“老民办”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心中托底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说话是算数的,民办教师的前途透亮了,有盼头,有干头,我们干工作也更有劲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