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清 松青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0800
颗粒名称: 水清清 松青青
其他题名: 记离休老干部李本善
分类号: D632.2
摘要: 他喝苏北六塘河的水长大。他在西藏拉萨河畔整整工作30年。六塘拉萨水清清,映出一颗公仆心。他叫李本善,1921年生于沭阳县陈圩村,1940年入党。1956年7月,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调他到西藏工作,他二话没说,迅速安顿好妻儿老小,便踏上赴藏的征途。“李老,听说您当时有4个儿子,顶大的8岁,顶小的还未满周岁,为什么不向组织说明困难,另调他人呢?。”我问。
关键词: 民政工作 离退休工作

内容

他喝苏北六塘河的水长大。他在西藏拉萨河畔整整工作30年。
  六塘拉萨水清清,映出一颗公仆心。
  他叫李本善,1921年生于沭阳县陈圩村,1940年入党。1956年7月,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调他到西藏工作,他二话没说,迅速安顿好妻儿老小,便踏上赴藏的征途。
  “李老,听说您当时有4个儿子,顶大的8岁,顶小的还未满周岁,为什么不向组织说明困难,另调他人呢?。”我问。
  “共产党人嘛,党叫干啥就干啥.个人服从组织,义不容辞呵 !”李老目光炯炯,神情庄重而深沉。
  我暗自沉吟:老人家党性真强。
  那时交通很困难,他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拉萨。此后,艰难的足迹遍布林芝、日喀则的山山水水。1972年6月,他任拉萨市第一书记;1979年8月,擢升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1983年5月,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党组书记。只要是党的需要,他都尽心尽力去干.进藏初期,为了工作方便,他没日没夜地学习藏文藏语.进行民主改革时,他一方面以党的民族政策为准绳,搞好统战工作;另一方面,又搞好赈济、修路、送农具、办学校、建医院等项工作,把党的温暧送进藏胞及其他少数民族心中,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领导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此,他经常自带行李,自带粮食,下去搞调查研究,在藏民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说到这里,我笑着插问:“那时您到基层检查工作,下面搞不搞吃喝招待? ”李老一本正经地说:“照数缴钱缴粮票。要不,怎好开展群众工作? ”“他才公私分明呢。用车如属私人事情,全部自己掏腰包,如数缴足油费。”坐在一旁的李老弟弟也拉开了话匣:“西蔵30年,他寄回家书上百封,信纸信封全是自己买的,从不沾公家一点便宜.“这算什么?当时都这样°”李老接过话茬,悠悠说道: "记得'三反'那当口,谁要是用公家一只信封、一张信纸写私借,就得在会上检讨,叫做'公私不分,.”李老弟弟补充道: “那年月,有句口头禅:这是公家的,不能拿。要取,我家有1986年6月,李本善离职了,有人劝他在拉萨定居。他考虑自己患有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怕给人家添麻烦;同时,他也内疚,西藏30年,仅回家6次,几乎没尽过为夫为父的责任,决定回乡补偿补偿。西藏自治区政府拨款,按规定在淮阴市为他盖了住房。房子建成,尚余200元,李老如数上缴公家。有人劝他:“有住房,没厨房您可打个报告,请西藏自洽区政府再批点钱。”他笑笑:“这就够了,不能再给组织上添难。”过不久,他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盖起锅屋和储藏窒。任凭岁月流逝,星转斗移,他那廉洁奉公的脾性不改,就象不老松。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本善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江苏省委
相关机构
西藏自治区人大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藏
相关地名
拉萨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陈圩村
相关地名
日喀则
相关地名
淮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