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海上漂流七昼夜 老渔民临危不惧见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0769
颗粒名称: 打工仔海上漂流七昼夜 老渔民临危不惧见真情
分类号: D64
摘要: 灌南县渔业捕捞二公司12229渔船62岁的老渔民傅伟帮和他的两个儿子傅长发、傅长财,在离该县堆沟港30多公里的海面上,顶着风浪奋力营救起因船动力故障,在海中随风漂流7昼夜的青年农民李云兵。近日,此新闻在灌南县城被传为佳话。李云兵是位在山东青岛市高科园王家麦岛村打工的四川乐至县石湍镇农民。1994年12月13日,他一人驾驶机动小船倒他承包的扇贝养殖海面查看贝情。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雷锋精神

内容

灌南县渔业捕捞二公司12229渔船62岁的老渔民傅伟帮和他的两个儿子傅长发、傅长财,在离该县堆沟港30多公里的海面上,顶着风浪奋力营救起因船动力故障,在海中随风漂流7昼夜的青年农民李云兵。近日,此新闻在灌南县城被传为佳话。
  李云兵是位在山东青岛市高科园王家麦岛村打工的四川乐至县石湍镇农民。1994年12月13日,他一人驾驶机动小船倒他承包的扇贝养殖海面查看贝情。未多久,动力出现故障,小船失去控制。几经摆弄未能修复,小船尤如一片树叶,漂向茫茫大海。饥饿、严寒无情地向他袭来。一天、二天、三天……他与海浪搏斗,想求得一生,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偶尔有客轮从远处驶过,也没能发现他。漫长的7昼夜,已使他精疲力竭,昏迷了过去,情况万分危急。
  此时,在海面上捕鱼的傅伟帮发现了不远处漂流的小船,觉得有些异常,便靠了过去。当看到有人躺倒在船里,顿觉不好,即刻向两个儿子高• 喊:“快救人,船上有人 !”7级阵风,渔船难以紧靠小船.经过反复周折,渔船终于贴近了小船。两个儿子临危不惧,瞅准机会奋不顾身地跳进船内,将浑身湿透、昏迷不醒的李云兵救上了自己的船。随即,两条棉被紧紧裹在了他的身上。热腾腾的姜汤、稀饭,缓缓喂进他的嘴里。一夜过去了,李云兵终于苏醒了。
  傅伟帮把李云兵带回了自己家中。他的妻子象对待亲生儿子似的,为他擦洗身子和被海水浸肿了的双腿,换洗衣服,并劝慰他静心疗养。傅伟帮则向李云兵远在四川的父母拍去了一份溢满人间真情的电报。李云兵这位24岁的青年农民获救后,面对前去看望他的乡亲们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动悄地说:“我在恐惧、绝望中熬过了7天7夜,是傅大伯一家救了我,感谢灌南堆沟人 !”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振东
责任者
陆叶
责任者
肖德基
责任者
傅伟帮
相关人物
傅长发
相关人物
傅长财
相关人物
李云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灌南县
相关地名
堆沟港
相关地名
灌南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王家麦岛村
相关地名
乐至县
相关地名
石湍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