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形成产、加、销一条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0454
颗粒名称: 涟水形成产、加、销一条龙
分类号: F323.2
摘要: 涟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汇价值的蚕桑、畜禽、粮油、林果等支柱产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去年农业总产值达13.5亿元,多种经营产值达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8%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净增150元。
关键词: 农业经济建设 资源利用

内容

涟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汇价值的蚕桑、畜禽、粮油、林果等支柱产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去年农业总产值达13.5亿元,多种经营产值达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8%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净增150元。
  涟水县按照县有区域、乡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主业的原则,在稳定粮棉油种植的基础上,从1992年起大幅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的比重。在废黄河沿线的9个乡镇、78公里长的土地上,重点开发荒地、荒滩、荒水资源,建设“三百” 工程,即拓植百里果园,营造百里林带,开挖百里鱼塘。3年来,全县已拓蚕桑20万亩,果树6.8万亩,棉花10万亩。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十大产业基地,即以朱码、五港等乡镇为主体的蚕桑生产基地,以城南、南集等乡为主体的果树生产基地,以高沟、徐集等乡镇为主体的生猪养殖基地,还有以南集、朱码、红尧等乡镇为主体的水产养殖、蔬菜、油菜、林业、棉花、家禽等基地。涌现各级各类专业大户近万个,14个万亩蚕桑重点乡镇、150个千亩蚕桑专业村建设已粗具规模。
  为了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经济模式,涟水县以兴建规模大、档次高的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在农民与市场、生产与消费间架起桥梁。在粮油加工转化上,全县已有各级各类粮油加工企业1800多个,年加工稻麦5亿多公斤,加工植物油4000多万公斤;在饲料畜禽加工方面,全县30多个企业年产饲料2500万吨;茧丝绸一条龙企业已发展到16家;木材加工企业已达108个,年加工原木2万立方米。投资1350万元兴建的高沟桐木制品公司,成为全县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桐木1.8万立方米,年产桐木拼板1万立方来。以花生壳、油菜秸秆等为原料的高沟镇一次性成型板厂可年产成型板10万平方米,卫生洁具17.6万套。
  涟水县还千方百计抓好市场建设和繁荣,做到依托资源优势办市场,依托主导产业办市场,依托区域中心办市场。近3年来,该县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扩建各类大小专业或综合市场20多个,使全县市场总数达82个,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如在县城投资兴建、改建了粮油贸易、建筑建材等8个专业或综合市场,增设摊位4000多个。目前,该县又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抓紧建设肉鸽、果品、水产、蔬菜、木材等五大类市场。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武云超
责任者

相关机构

龙头企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涟水县
相关地名
五港
相关地名
南集
相关地名
徐集
相关地名
高沟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