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要多朝困难地方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0346
颗粒名称: 脚步要多朝困难地方迈
分类号: F124
摘要: 去年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在探讨淮阴财政如何走出困境的时候,陈森辉等几位人大副主任一致提出,今后上级下来检查工作,要把他们多往贫困地方带,不能总是看好的。掷地有声的话语切中时弊,我们为这种求实、务实、敢于直面淮阴现实的精神拍手叫好。
关键词: 经济建设 小康建设

内容

去年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在探讨淮阴财政如何走出困境的时候,陈森辉等几位人大副主任一致提出,今后上级下来检查工作,要把他们多往贫困地方带,不能总是看好的。
  掷地有声的话语切中时弊,我们为这种求实、务实、敢于直面淮阴现实的精神拍手叫好。
  长期以来似乎已形成习惯:上级来人检查或视察工作,下级往往带他们去看好的,而穷的、后进的地方,则去得很少。
  诚然,经济建设搞得好的地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地方,是标杆、是榜样,那里的确值得去看,那里的好经验值得推广。但是成绩不说跑不掉,再说我们的发展水平与苏南相比总体上还相差甚远,我们还有不少穷地方,在市里是挂上号的,要重点予以帮扶。如果只带上级去看好的,不看差的,极易给上级造成错觉,似乎全市到处都“莺歌燕舞”,便会应了老百姓的一句大实话“错把淮阴当江阴。”这对上级领导就全省特别是就我市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决策是不利的。前些时候,郑斯林代省长来我市视察时,市领导注意了让代省长到工作好的、差的地方搭配看,结果对代省长全面了解淮阴起了很好作用。代省长很有感触地说, “没想到淮阴到现在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可见,今后上级来人,为使领导全面了解淮阴,除了安排他们看好的地方之外,还应当有意识地多安排他们到差的、穷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同样,市里的领导、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下面去检查工作时,县里的同志也应当多带领他们到差的、穷的村组去看看。
  多带上级领导到困难地方去,看上去是个选择什么地点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两种不同的工作作风,也必然会带来两种不同的工作结果。思想上唯实而不唯上,工作上求实而不虚夸,就不怕把自己差的一面亮给人看,这样有助于上级对下情作出准确判断,制订出符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其结果当然会促使这些地方落后面貌加速改变。这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坚持了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坚持了区别对待的科学态度,这是党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这样做并不是片面向领导强调困难,也不同于自己不尽到主观努力,伸手向上级要特别照顾。
  多带上级领导到困难地方去,要破除头脑中隐藏的“怕”字,怕自己的政绩不为领导所见,其实这个怕是不必要的。富的地方、工作好的地方固然能反映工作实绩,但穷的地方工作也没少干。相反,那里工作难度大,往往要花几倍于别的地方的精力,但见效慢,常常是事倍功半。当然这样说我们并不是满足于已经做了工作,而是对困难地方工作的艰巨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决心以更大的努力争取这些地方面貌的改变。把领导多往穷的、差的地方带,也应该相信领导对我们会全面分析,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成绩。
  领导多往贫困乡镇跑,有利于弘扬江泽民同志倡导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常说人民群众是上帝,干部是公仆,这要在行动上真正体现出来。领导干部往贫困乡镇跑得多了,看到那里部分群众至今缺吃少穿,儿童被迫辍学,干部和教师工资拖欠,凡是没有忘记我们党的宗旨的同志,都会顿生忧患意识,“食东甘味,寝不安宁”,从而严格要求自己,酒少喝、舞少跳、小车将就坐、空话废话少说,代之以扎扎实实工作,全身心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洋子
责任者
陈森辉
相关人物
郑斯林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市人大常委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
苏南
相关地名
江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