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这个「漏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0018
颗粒名称: 堵住这个「漏洞」
其他题名: 市级公费医疗改革述评
分类号: F840.613
摘要: 我市自1988年起,先后两次在市级机关和市直教育系统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的基本医疗的同时,防止浪费,堵塞漏洞。从这两次改革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1994年5月6日以后所推行的改革方案,比较有效地遏制了公费医疗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暂时堵住了诸如一人公费、全家享受;张冠李戴、冒名顶替,挂名住院、多头就医,以及个别医疗单位开大处方,人情方等因管理不严而造成的漏洞。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医疗改革

内容

我市自1988年起,先后两次在市级机关和市直教育系统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的基本医疗的同时,防止浪费,堵塞漏洞。从这两次改革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1994年5月6日以后所推行的改革方案,比较有效地遏制了公费医疗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暂时堵住了诸如一人公费、全家享受;张冠李戴、冒名顶替,挂名住院、多头就医,以及个别医疗单位开大处方,人情方等因管理不严而造成的漏洞。
  1988年8月1日,我市首次出台了公费医疗改革方案,到翌年的8月1日,用于公费医疗的费用较之改革前的1987年,下降了30万元。但是好景不常,到1990年医疗费用便开始“反弹”:这一年仅市级公费医疗所支出的费用就高达300万元,以后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到了1993年,医疗费用猛增到656万元。
  为什么出现“反弹”现象?主要是管理不善,存有漏洞。比如第一次的改革仅限于药费与个人挂钩,而一般的检查治疗费仍实报实销。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检査治疗费用仅占医疗总费用的35%,到1993年则猛增到55.5%。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部分的药费变成检查费了。•其实有关部门早就发现了问题,考虑到改革方案的连贯性、稳定性,更考虑到这是一项关系到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所以第二次改革方案直到1994年5月6日才得以试行。去年5至10月份,共节约费用94.13万元,较前年同期下降27.92%。
  这次改革,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严格遵照李鹏总理关于公费医疗开支要逐步做到以医疗单位管理为主,财政和享受单位主动配合,实行公费医疗经费包干,适当与个人挂钩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诸如“超支分担”、“定额包干节约(一半)归己”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拿医疗单位如何管理这一条来说,去年5到9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市4所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共支出经费90.40万元,与前年同期相比,减少支出56.64万元,下降幅度为38.52%。再如“节约归己”这一激励措施,据公费办的同志到实地考察证明:原来无病呻吟、小病大治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可查可不查的复查现象少了。从而,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包干”费用没用完。目前,公费办的同志正在抓紧给这些人兑现节约奖金,业已兑现30多万元。
  是不是说新的改革方案没有什么问题了呢?也不是。公费办的同志介绍说,改革后,由于定点医院的工作量加大(要为每个享受者建立一本帐),同时,对最后超支阶段还要负担20%的费用,他们觉得有苦衷;在对特殊病种的医疗费超支垫付方面也存在问题,这种情况虽属少数,但问题比较突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于年人均只有80元包干费用,一旦有了重病号,就很可能一个人就把整个单位的事业费用光。针对这些问题,市公费医疗办公室正在探讨研究解决的办法。目前,主要工作是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与新方案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定点医院的检查监督,以确保此次改革的顺利进行。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建玉
责任者
蒋斌
责任者
李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淮阴市政府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