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长春市猪瘟病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唯一号:
070134020220001208
专题名称:
长春市猪瘟病情况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8/001
起始页:
0241.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急、流行快、死亡率高,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长春市在伪满时期就有此病流行,1942年就有此病发生的记载。建国后,1949年长春市就有840头猪发病致死,因防制措施不利,该病在长春市一直未断。1954年长春市郊区发生了猪瘟530头,1955年疫情不断扩大,并呈猪瘟与猪肺疫混合感染,而且常年不断,初春较为严重。当年的第一季度原9个区8个村发病猪6585头,死亡5117头,病死率为77.7%,第四季度4个区发病猪389头,死亡311头,病死率为78.1%。1956年加强了猪瘟的防治工作,帮助农社建立基层防疫组织,培训了家畜防疫员250名。1952年采用猪瘟结晶紫疫苗注射,1958年改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但由于兽医机构不健全,技术素质差,猪瘟注射率低,疫情仍在流行,常与猪肺疫、猪丹毒交叉感染。特别是1959年榆树、九台、德惠、农安、双阳、郊区等6个县(区)23个乡、96个村,发病11282头,死亡5848头,病死率为51.8%。1976年有的地方呈暴发形势,有2352个社(组)发生猪瘟,发病猪39211头,死亡32139头,病死率为82%。1977年至1979年猪瘟疫情开始呈下降形势,猪瘟的发病头数由1977年的14320头下降到4450头,发病率下降了68.9%,死亡头数由11918头,下降到3736头,死亡率下降了68.65%。到80年代猪瘟注射密度均高达95%以上,猪瘟疫情逐年下降,出现了农安、德惠连续4年、双阳、九台县连续3年没有发现猪瘟暴发点,致此长春市猪瘟得到了控制。1987年经吉林省检查验收,各种猪病总的死亡率为1.02%。 自1949年到1988年止,40年共有病猪114144头,死猪75299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4万余元。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其传染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有高度的传染性。在长春市秋末至初春季节多发。无论猪的品种、年龄、性别均可感染发病,但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在母源抗体的作用下,一月龄内很少发病或不发病。 长春市对猪瘟的防制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了“防重于治”的方针。从50年代初期,就采取了“养、检、防、注”的综合措施,(1)以加强饲养管理为基础,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2)每年进行春秋两季定期预防注射。1949年用猪瘟预防液注射。1952年开始实行猪瘟结晶紫疫苗注射。1956年大力开展群众性防疫注射,结合药物疗法,当时推广了“白砒卡耳法”。1957年猪瘟结晶紫预防注射27798头,其中死亡156头,赔款5571元。1958年改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由于兽医科学的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防制猪瘟工作有很大进展。60年代初期对猪瘟防治采取了“注、群、养、检”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采用猪瘟冻干苗,突出抓住预防注射这一中心环节。强调建立群众性的防疫队伍,提倡自繁自养,(3)加强检疫工作,把好进、出口、收购、交易市场、调运、屠宰等流通领域猪只的检疫工作。(4)发现本病及时封锁疫区,隔离病猪,对环境实行彻底清毒。(5)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的猪采取紧急预防接种。80年代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群众实行“免、检、隔、封、消、处、监”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猪瘟。1988年经吉林省检查验收各种猪病的总死亡率为1.0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