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调坐唱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唯一号: 070134020220001154
专题名称: 二人转调坐唱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4/001
起始页: 0268.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坐唱,原来不是曲种名称,而是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指演员坐着演唱,与站立说唱和夹有身段动作的走唱相对而言,如各种弹词、琴书等。有些只说不唱的曲种,如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等,因其坐着说讲,习惯上也称“坐唱”。二人转分“单”——单出头、“双”——双玩艺、“群”——多人演唱,在“群”中原来也有坐唱形式,是表演者多人坐着各执乐件边演奏边唱。此种形式很少使用。至本世纪70年代,坐唱被运用,并得到迅速发展。首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业余演出队用来宣传好人好事和新风尚。以后为吉林省、长春市专业剧团采用,并在唱腔、伴奏、表演诸方面做了很大的丰富,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富感染力的曲种。表演时,6—10余名演员坐在台中,每人手持一个乐件,如唢呐、二胡、锣、鼓、钹等,几名伴唱演员手持手玉子,表演者边奏乐器边唱,有群唱、对唱、独唱,演唱中以站为出场,坐为退场的手法,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人物,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吉林省吉剧团的《处处有亲人》演出后,轰动一时,传唱全国。其后陆续有吉林省吉剧团移植样板戏的《沂蒙颂》,曾参加全国调演。长春市郊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中秋更想咱总理》、《相姑爷》等,都成为深受欢迎的优秀曲目。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