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唯一号: 070134020220001151
专题名称: 东北大鼓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4/001
起始页: 0266.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东北地方曲种。最早盛行于沈阳。沈阳自清顺治朝时设奉天府,后名为奉天,故曾称作奉天大鼓、奉派大鼓。还一度称辽宁大鼓。据说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奉天,后与东北民歌结合逐渐形成奉天大鼓,现通称东北大鼓。最初,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在腿上绑缚节子板以击节。清末逐渐改为演唱者左手持板,右手执鼓键子击鼓,另有三弦、四胡等伴奏。唱腔有〔四大口〕、〔四小口〕、〔慢板〕、〔扣调〕、〔切口〕等。其后,因地域特色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以沈阳为活动中心的称“奉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以吉林为中心的称“东城调”。这两个流派多演出子弟书的短段。“东城调”除演出奉调的“红楼”、杨贵纪的唱段外,还擅长“三国”唱段;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派”,和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则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擅长演唱《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清末民初,长春就有东北大鼓的演出。其后,逐渐在长春四乡普及,特别是榆树、德惠、农安等地的乡镇演出更为繁荣。除偶有外地艺人作艺外,本地有众多民间艺人学唱,以侠义、公案长篇书目为多,如《响马传》、《小八义》等。据文字记载,本世纪20年代锦州的西城派艺人毕景风在榆树演出,并向当地艺人传授了《司马潜龙走国》和《曹家将》两部长书。榆树演员顾馨山(外号顾秃)与琴师王怀(艺名王馨河)一起把皮影的〔彩云篇〕、〔清平调〕和二人转、评剧等唱腔音乐成份溶入东北大鼓唱腔中别具特色,受到当地广大听众欢迎。“要听书,找顾秃;要听弦,找王怀儿”成了当地流行多时的民谚。30年代“奉派大鼓明星霍树棠、谢瑞芝、陈凤仪、花艳影、黄彩金”等应邀在长春牛家茶社短期公演。农安县民间艺人众多,特别是在巴吉垒更为盛行。江北派代表人物刘桐玺从1953年自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到长春,初在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工团,后到吉林省广播文工团,经常在长春演出,以短篇为主,并有许多新的创作。他创编的现代书目《渔夫恨》、《董存瑞》、《劳动模范王崇伦》,和传统书目《杨八姐游春》、《李逵夺鱼》、《鲁达闹佛堂》、《吕蒙正教学》等,省、市广播电台经常播放,有的成为传世之作。江北派演员孙桐枝于1957年到长春,经常在市内各茶社演出,以长书见长,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吸收京韵大鼓特点,演唱时少用“咳,呀”等虚字,不带杂音,代表书目《说岳》、《封神榜》自具特色。60年代东城调代表人物任占奎从吉林被聘到长春市曲艺团任教师,曾作过观摩演出,培养了青年演员王素华,曲艺团为他记录了传统书目几十段。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