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唯一号: 070134020220001149
专题名称: 单鼓
其他名称: 太平鼓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4/001
起始页: 0265.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单鼓,也叫太平鼓。因演唱时手持一面圆形单鼓,和多在“祭祀、祷福、驱邪、喜庆、还愿”烧太平香时表演而得名(另有一种是满族女孩娱乐的太平鼓,有二人、四人、六人、八人等表演形式,二人对打、穿插队形变换,只打、舞、蹦跳,不唱,又称“掰鼓”)。在满族前身女真人建立“后金”时,东北各地就广为流行。单鼓,形如蒲扇,分大、小两种。大者直径1.5尺左右,小者直径约0.7尺,铁制框架,蒙皮面或纸面,柄上饰铁环,另有竹制长条形下缀红绒穗的鼓鞭。演唱时以鼓鞭击鼓面击节伴奏,亦为手持道具。另有铁制腰铃,系于彩裙之上,随腰部摆动作响。演唱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本家祖先功绩,以及唐王征东、盂姜女寻夫、张郎休妻等民间传说。曲牌有〔慢四调〕、〔忧吟调〕、〔悬梁父〕、〔画面子调〕、〔小佛调〕、〔大佛调〕、〔五棒咳〕、〔喊大腔调〕、〔闯四营调〕、〔排张郎调〕、〔小磨房调〕、〔对口词调〕等。演出形式有领唱、对唱、群唱,演员二、三人或四人、十余人不等。表演时每人左手持单鼓,右手执鼓鞭,边敲鼓边舞边唱。舞蹈扭动腰肢、变换击鼓姿式和穿插各种队形,还吸收了一些武术技巧和蒙古族“跳鬼”动作,以及一些特技表演如“就地十八滚”、“下油锅”、“挂铡刀”等。此种演唱先在满族中流行,后又流传于汉族中,在东北各地极为普遍。初为自我娱乐,后演变为营业性质,多在乡镇宅院中表演,从艺者多为农牧人兼作。民国以后有民间职业艺人长年作艺,以此为生。虽在东北广为流行,只在民间有时聚时散的不固定的表演小组,没有形成长年固定班社。1959年,农安县歌舞剧团(农安县黄龙戏剧团前身),曾创作排演歌唱农安大地巨变的太平鼓《王老汉参观展览馆》,参加了同年6月在长春举行的吉林省优秀表演节目调省观摩演出会。同年,在单鼓曲调基础上,还创立了新曲种——黄龙曲。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