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宝珍饺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唯一号:
070134020220000871
专题名称:
回宝珍饺子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0/001
起始页:
0251.pdf
专题类型:
美食
专题描述
回宝珍饺子:是驰名长春和吉林省的传统清真风味食品。回宝珍(1897—1985)河北省青县辛集人,回族,世代务农,生活贫苦。光绪二十八年(1902)全家北走天津、营口,他学徒和沿街叫卖包子、烧饼。23岁时转徙到哈尔滨,5个人合伙开了个炒菜馆,生意不振,后来改为饺子馆,请刘子清做调馅师,生意兴隆起来。1924年迁到长春,在新民胡同开“犇羴〓”炒菜馆,以后相继改名“三庆和”、“集贤村”。1925年改名“回记饺子馆”。饺子馆开业后,回宝珍在饺子馅上下功夫,每碗20个下4两面。不久,“回宝珍饺子”名声不胫而走,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有名小吃。新中国成立前,餐馆内可以同时容纳七八十名顾客就餐,最盛时期一天卖300多斤面,顾客达到上千人次。回宝珍自己有一套生意经,一要货真,二要薄利多销,三要用人少而精,四要礼貌待客,五要清真洁净。 回宝珍饺子之所以能成为风味,关键在于“货真”,即面、肉、菜、调料的定量比例和成品饺子的数量从来不变。回宝珍饺子之所以好吃,第一,严格掌握投料标准。500~520个饺子用面10斤、精肉6.5斤、净菜(挤掉水份的)3.5斤、花椒水0.8斤、鲜姜0.15斤、大葱1.5斤、味素0.04斤、豆油0.8斤、香油0.7斤、鸡汤0.6斤、煮腱子汤0.6斤①(回宝珍口述,杨峰整理:《回宝珍饺子》。)。第二,严格按标准选料、用料。有“八用八不用”之规,即饺子面用硬而不用软面;用鲜肉不用陈肉;在肉的部位上用上脑、腰条,不用胸口、腱子;白菜入窖前,用帮不用心,入窖后,用心不用帮;用大葱不用元葱,大葱用葱白不用葱叶;用花椒水不用花椒面;用上等母油不用普通酱油;调馅用鸡汤、腱子汤,不用水。第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先汤后油,先肉后菜,肉、菜、葱、味素不先混调,包制时现用现调。操作时实行“三定”,即定人、定质、定量。“五专”即专人选料,专人上馅,专人合面,专人包制,专人看锅。在销售时做到“三不做三不卖”,即牛肉不鲜不做、不卖,配料不全不做、不卖,面质不符合要求不做、不卖。 回宝珍饺子具有独特风味,在吉林省久负盛名,慕名前来品尝者络绎不绝,顾客经常排队待餐,甚至来长春的日本人、港澳同胞也来光顾。1981年2月,香港汉马企业综合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邹先生,专程到饺子馆品尝三次,临走时赋诗赞美回宝珍饺子:“北回再思回,三宝增一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回宝珍饺子),传真更是真,情深意尤深。”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回宝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