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笔匠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唯一号: 070134020220000423
专题名称: 朱笔匠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37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后赵家店屯出了两个制作毛笔的人,外界称朱笔匠屯。嘉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19年,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朱氏兄弟携妻担子经陆路出关,沿辽西走廊徒步进了辽宁北端的朝阳地界,那里沙丘广布,灌木稀疏,一年四季冷风伴随砂粒刮个不停,季风扑天盖地,难以存身生计。又东行吉林地的鹤城——白城,这里虽平川原野,但碱地绵延几百里,冬季凛冽寒风刺骨,夏季旱风不止,常年少雨干旱,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也不是理想的栖身之地。 人类本能的求生欲望,又开始东进的步伐,终于来到了长春厅东隅选择了东为岭地,西洼处杂草丛生的前面一个叫赵家店的北边草甸子驻足停了下来。搭起马架子住下,锹翻镐刨,开垦荒地,开始第二故乡的艰苦创业,没有地名,就依前而称——后赵家店由此诞生。朱姓独门成了开荒占草第一家。父子两代勤奋劳作,生活充裕,儿子结婚后又有了第三代,耕种面积渐渐增多到十余垧,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日子越过越富裕。传到第四代的朱氏,便有条件读私塾。同胞兄弟三人长大后,老大和老二从师学艺,练就了制作毛笔的独身绝技,唯老三继承祖业,仍然从事农桑。朱家人兴业达,闻名乡里。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到了朱氏第四代已是6户30多人的大家庭。其间,山东籍无名孀妇解氏带领儿子云章入住,两户睦邻友好,相安无事。 从事制笔的朱氏老大和老二,生意日渐红火,初在家置业,后移至长春四道街,在哪里置房设门市,量之大、质之优良远近闻名,书香门弟,儒生雅士非朱笔不用,遂又做起文房四宝的买卖生意。规模越来越大,良好的口碑越传越远,什么朱笔羊毫上乘圆润柔软,什么用其笔书画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什么朱笔取材独特,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总之,朱笔以诚实守信、质优价廉著称。 清光绪初年开始,朱氏毛笔在市面越来越少,文人墨客一笔难求,求宝不得,询问府址,竟不知有后赵家店屯。而只知有朱笔匠,就连名讳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朱笔匠屯成了后赵家店屯的代名词。越传越远,今130多年,现在一些年长老人谈及此事,还言说听老人家讲朱笔匠的故事。 为什么朱氏毛笔在市面消声匿迹?后来得知,兄弟二人制笔独门绝技世之少有,不仅选材精良,制作工序更为考究,深得清廷青睐,做为贡笔专供朝廷御用。从此,朱笔不外传,就连朱姓后人也没继承此业者,只做佳话流传至今。留给后人一段回味悠长的传说。 ——后赵家店屯又称朱笔匠屯。 现在,后赵家店屯仍居住着朱氏的后代。 (朱文汉,84岁口述)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文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