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郊区二人转介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唯一号: 070134020220000165
专题名称: 长春市郊区二人转介绍
其他名称: “蹦蹦戏”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70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二人转俗称“蹦蹦戏”,是农村群众最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可见群众对二人转喜爱之深。 二人转最早形成于清代中期。台词源于北方大鼓词,东北叙事民歌,舞蹈步伐取东北秧歌、河北秧歌。主要表演方式有唱、说、做、舞、绝。表演者两人,一旦一丑,随剧情需要进入角色。曲调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曲牌。影调、大神调、歌剧调亦被吸收。民间艺人在演出中,常以流行歌曲,评剧、京剧片断穿插其中,伴奏乐器多用喷呐、板胡、堂鼓、锣、钹、梆子、竹板等民族乐器。 民国初年,长春县二人转艺人有张兰舫、任海全(艺名任老窝瓜)、赵才、李振才(艺名十里香)、朱有富(艺名朱老丫)、张真、白洪仁等。 解放前,二人转艺人一直被歧视,不能登“大雅之堂”,多在大车店、花子房演唱。演唱者多为男性。 解放后,二人转仍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1956年,郊区首届农民文艺汇演时,兴隆山区业余剧团张永发、梁琴演唱了二人转。1957年冬,郊区第二届农民汇演,三分之二的节目为二人转,且多为传统剧目。 “文化大革命”初期,二人转被打入“封、资、修”冷宫。1972年,电台播出坐唱《处处有亲人》、二人转《小鹰展翅》等,二人转又获新生,但传统剧目一直未能上演。这一时期,演出的二人转剧目有《鸿雁拦车》、《二嫂夸公社》、《献车轮》、《养猪模范》等。 1979年以后,民间二人转艺人纷纷重操旧业,活跃乡间,演出剧目除传统剧目外,还有新编二人转《张海迪学医》等,到1988年止,全区有二人转民间艺人20余名。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