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长道尹公署旧址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125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146.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遗址
隶属: 长春市

参考方位

位于长春市内七马路2号。

介绍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位于市内七马路2号,现为邮电部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 清末至民国初年,长春官署衙门中,吉长道尹公署为最高机关。这里是当时吉长道尹公署的办公地点。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作为“执政”的“就职典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道尹公署俗称道台衙门。长春的道台衙门是在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创设的。初名为吉林西路兵备道,驻长春主理行政兼办外交事务。署内分设外交、内政、兵备三科。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改为西南道观察使,下辖长春府(含农安、长岭、德惠三县),1914年改为吉长道尹,管辖吉林、长春、伊通、农安、德惠、长岭、舒兰、桦甸、盘石、双阳、濛江(今靖宇)等,后加乾安,共十二县。1929年2月吉长道尹被裁撤,但仍设置交涉员,负责外交事务。 道台衙门设立之初在东四道街路北,与当时的蒙王征租处相近。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西路兵备道颜世清主持下,以白银九万余两的造价,在七马路的高地上,修建了道台衙门。从19世纪末开始,以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为契机,帝国主义势力侵入,长春社会经济结构逐步改变,这座城市开始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1910年以后,日本和沙俄经过交涉,后者将今胜利公园以北,包括胜利大街、汉口大街等在内的头道沟区区域让给日本,作为“满铁附属地”。日本人在此修建住宅、医院、学校、邮政局、警察署,装设电灯、煤气、上下水道,并且有逐步扩大地盘地趋势。中国地方政府把衙门建在自己管辖区域的前沿,虽有阻止日本人扩张的意义,但是,在清政府日趋腐败的形势下,这种举动根本无法阻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步伐。 这座道台衙门为二层西式建筑,青灰色的砖瓦水泥结构,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左右。《长春县志》形容它“局势阔大,建筑甚固”。由今日工厂的北门走进去,有一条南北马路,坐西向东的建筑位于马路西侧,临街门楼高12米多,是“凯旋门”式的西洋建筑,显得厚重、牢固,水泥挂面上雕砌出花边和图案。门楼两侧各有配房五间,为传达室、卫队和办公用房,占地700余平方米,现在南侧配房已经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红砖砌成的车间;北侧配房保存较为完好,现也做为车间使用。穿过门楼即可见大堂,这是道台衙门的主要建筑,正面为十四根水泥圆柱。四周一圈木质长廊,拾级而上,进入正堂。这座建筑高7米,占地4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正常两侧有迥廊通向后堂。它的面积与正堂相同,只是高度略矮,现为工厂仓库。在后堂后面原来还有一座建筑,中间有一木架廊道与后堂相通,现已扒掉,被新建的厂房所代替。正堂北侧有洋房四座,占地900余平方米,是衙署长官等起居的地方,房舍建得精致、讲究。外有砖砌走廊,房架结构、门窗设施等均为西洋式样。原来另有木 廊与大堂和后堂相通。木廊现已拆除。现此房作为工厂办公室和托儿所使用。从伪满留下的照片资料看,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道台衙门的“就职典礼”就是在起居室前举行的。由此看出,这座建筑30年代初在长春是比较体面、讲究的房舍之一。代表了当时当地的最高建筑水平。道台衙门的全貌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它的房舍是西洋式的,它的布局及大堂、起居住房的安排是中国传统式的,作为长春建筑史的资料,很有保存价值。 自溥仪在此举行“就职典礼”后,这里就成了伪满洲国的执政要址,伪国务院、伪参议府、伪外交部、伪法制局、伪交涉署、伪市政筹备处等都曾在此旧址。日本投降后,这里曾为国民党军队驻地。长春解放后,从1950年开始,这里先后由东北电信机械修配厂、邮电器材厂、邮电部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使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