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辽塔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农安辽塔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112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125.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宗教、历史

参考方位

位于农安古城西门外100米,今农安镇黄龙路与宝塔街交汇处。

介绍

农安辽塔位于农安古城西门外100米,今农安镇黄龙路与宝塔街交汇处。该塔高44米,13层,实心,砖造,密檐式,分座、身、刹三部分。为吉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座呈八角形,每边长7米,高1米,垒砌坚固,承托塔身。 塔身基部东西直径8米,南北直径8.30米,系用不同形制的青砖、平瓦、筒瓦、猫头瓦、水纹瓦等建成。第一层高1.3米,其它层均高1.75米。第一层上半部修有大小相同等距间隔的四个龛门、四个哑门,门上55厘米处均有一长120厘米、宽40厘米的拱式眉额,眉额凹入塔身10厘米,四周有筒状边沿。龛门均宽140厘米、高210厘米、进深160厘米。龛门上壁是椭圆形砖结构的仿木斗拱,拱上18厘米处有与拱顶等长的卷沿浮雕。13层的塔檐砌成叠垒新奇的花纹,磨砖对缝,犬牙交错,每层檐下的仿木方椽排列整齐。各层塔脊均有泥塑的脊兽。塔刹与塔身的衔接处,8个斜坡戗脊雕塑各种兽类,狮子在前,龙马居中,戗兽尾随。戗脊两侧各有四条凸起有线圆筒瓦,筒瓦一端砌有圆形瓦当,瓦当周围刻有双重套环,中间刻有“喜”字图案。戗脊的尽端镶一铁环,挂有风铎,亦称“铁马铜钟”。在13层的8个角上,共挂104个风铎,塔高罹风,风铎摇动,铮铮作响,悦耳动听。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的《农安乡土志》记载,塔的四周原曾镶有铜镜,现已无存。 13层的塔身上面是塔刹,塔刹的基础部分是3层敞口仰莲,仰莲上置鼓腹、细颈敞口宝瓶,宝瓶上是铜制镀金“圆光”,内为车轮形的卷曲花纹。圆光之上筑一铜制镶金仰月,月牙向天。仰月留有双层空边,中间雕刻云卷。仰月之上镶有五颗铜制镀金宝珠,第二颗宝珠上面有一宝盖,其顶端是两颗宝珠呈葫芦形连在一起。宝盖上焊有四条铜链,分别垂挂在塔脊的铁勾上。精美匀称的塔刹,使古塔显得挺拔高耸。 农安辽塔的建筑年代,历来载述为辽圣宗耶律隆绪(983——1030年)时期所建。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夫余族曾在农安建都城,为古夫余国后期王城。到唐代,是渤海国的夫余府。辽灭渤海后,改夫余府为黄龙府。传说辽太祖灭渤海后,回师夫余府,一天,太祖病重,当晚有一颗大星落于太祖帐前,次日天刚亮,见内城上空有一条黄龙缭绕,长达一里,光耀夺目,后进太祖所住行宫,当即紫黑气蔽天,有一天时间方散,太祖乃病故,年55岁,因此,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 辽圣宗时期是辽的极盛时期,同时也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因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笃信佛教,当时的皇室贵族和富有者信教极多,伴随其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在全国建立起不少的佛教寺院和佛塔,农安辽塔就是辽代黄龙府的一座佛塔,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 农安辽塔名称很多,基于民间传说,观其雄姿名谓“宝塔”;念其历史悠久而称“古塔”;因与佛门相关曰“佛塔”;考其建塔年代则名“辽塔”。随着建制的兴废和地名的变化,“宝塔”、“佛塔”前又常常冠以“黄龙”、“龙湾”、“隆安”以至“农安”二字,即“黄龙宝塔”、“龙湾古塔”、“隆安佛塔”、“农安辽塔”等。 农安辽塔在悠悠岁月中历经沧桑,由于战祸连绵,风雨剥蚀,到解放前,已剥落成两头细中间粗的棒槌形,塔身岌岌欲坠。解放后,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1953年由国家拨款对农安辽塔进行第一次修缮,当时修复到10层。在修缮过程中,塔身10层中部有一块80厘米的方砖,揭起方砖,是一砖室,砖室深462厘米,底面近方形,边长235厘米×238厘米,上下是倒扣斗形,墙高237厘米,上以砖叠涩收口,计叠涩13层(每层两块砖厚)。砖室的上部口径50厘米。砖室内的西北角,有个用砖摆的小台,台上为硬山式木制小房,房内发现铜佛两件,木制圆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炉、瓷香盒、银质小型圆盒、银质单线刻划的佛像各一件。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农安辽塔和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82年,又对辽塔进行大规模修缮,1983年10月竣工,使辽塔恢复了原貌。这次修复后,在塔基周围2100平方米的范围内,修起了钢筋水泥围栏,塔的正面围栏,树起对称古楼式门垛四座,安上栅门和保护标志,栏内栽植了松柏花木,红砖铺成的甬路通向塔基。如今前来游览的人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