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娄室墓地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完颜娄室墓地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108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115.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陵墓

参考方位

位于长春市区东南10余公里的石碑岭。

介绍

完颜娄室墓位于长春市区东南10余公里的石碑岭,现属郊区三道镇丰产村刘家炉屯。此岭地处平原与山地交界带,西北地势平坦,东南山岭起伏,属半山区。西北坡下是煤矿,东南面2.5公里有大顶子山。墓地周围村庄有:北0.5公里的石头坑屯,南1公里的刘家炉屯,东1.5公里的后石碑岭屯等。岭的相对高度400余米,上下遍植松柏树,墓地就在岭腹南坡之上。 墓地现在既无封土,又无石刻,仅可见残存石龟趺两尊,均坐北朝南,一东一西,间距12米。龟背上刻有比较完整的一圈雷纹,西面一尊较大。无首,龟体尚保存完好,体残长2.55米,宽1.5米,厚0.9米,背上穿孔上口长1.1米,宽0.3米,底口长0.6米,宽0.28米,深0.35米;东面一尊身首分离,头部现放置在西南4米处,龟体残长1.78米,宽1.11米,厚0.75米,首长1.05米,背上穿孔上口长1.11米,宽0.3米,底口长0.4米,宽0.3米,深0.21米。 龟趺上所驮石碑现已不见。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吉林通志》在记到“完颜娄室神道碑”时载:“碑已佚”,该书所记碑文“从《柳边纪略》中录之,是康熙中尚存也,《满洲源流考》引已不全,则其佚当在乾隆时矣。”本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在墓地采集到石碑的残片一块长约10厘米,边缘雕刻卷云纹上有“坚甲”二字。文献中记载的完颜娄室神道碑文近末尾有“悉以帝筵所用金银酒具及细坚甲胄副以马铠战马七匹赏之”字样,在石碑残片上的“坚甲”二字即当出自这段文字。该残片现藏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考古学教研室。 《柳边纪略》是记录完颜娄室神道碑文的唯一史料,其它文献中所录者均抄自此书。全部碑文4000余字,记载了该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其详尽程度大大超于《金史》中的记载。完颜娄室,字斡里衍,是金开国功臣,女真族著名将领,在灭辽战争中屡建战功,曾为黄龙府万户,后俘获辽天祚帝,可谓战功赫赫,生前多次受到金最高统治者赞赏。金天会八年(1130年),娄室病死于军旅之中,金皇统六年(1146年)被追封莘王,后改赠金源郡王。死后归葬于济州之东南奥吉里,即今石碑岭。完颜娄室神道碑文对研究辽与金、宋与金战争的历史都是极宝贵的资料。 关于娄室神道碑的形制,《柳边纪略》记载:“高八尺八寸,阔四尺五寸,厚一尺二寸,顶高三尺,南面镂蛟龙,其阴残毁,其阳篆二十字作五行,文曰大金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壮义王完颜公神道碑,碑身作楷书。”将文中所记碑的尺寸与现存龟趺背上穿孔尺寸对照,完颜娄室神道碑当驮于西侧较大的龟趺之上。对于另一尊龟趺上所驮的较小石碑,文献中不见直接记载。但《金史·王竞传》说,皇统初年,王竞曾应诏作完颜娄室墓碑。所立的神道碑作文,且据神道碑碑文记载,该文系由王彦潜所撰,因此王竞所作者当是另一块墓碑,它可能驮在墓地中东侧较小的龟趺上。 另据史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墓地还留有石人三尊、石羊两尊。后来这些石雕均被挪走,沦陷时期,曾有一石人被藏于当时的大连图书馆院内。现已不知去向。从留下的照片看,这尊石人身穿长袍,腰系带,尖领窄,穿靴,雕刻技术较原始古朴,具有金代早期墓前石雕特点。 娄室墓地“石棺有二:一露土外,业经残破,一埋土中。”近年来,在龟跌附近耕土中常有零散青石板发现,累计已达20余块。这些石板凿刻规整,呈矩形或方形,矩形者长1.8~2米,宽1.1米,方形者边长1米左右,且在边缘凿有凹槽。这些石板应是石棺残骸。如以一座石棺用料为六块石板计算,埋在墓地的石棺应有数座。因此,这里应是一处以完颜娄室为中心的家族墓地。娄室生前曾为黄龙府万户,长子活女在其父死后继承该职。他与娄室次子谋衍都曾先后为奥吉猛安首领。而据娄室神道碑碑文,奥吉里即今石碑岭,以上当是完颜娄室家族葬于此地的主要原因。 1912年,完颜娄室墓地被日本人盗掘,且未留下科学记录,只在墓地建小庙一座,上题:“女真仪同三司左副元帅完颜公之神位”。从墓中盗得的文物曾在旅顺陈列共计32件。现仍在旅顺博物馆收藏的随葬品有:银毛拔1件、银帽冠1件、玉柄铁刀3件、狮形玉饰1件、荷花玉佩2件、荷花石饰2件、骨质带具2件,一共12件,其余随葬品已不知下落。现根据《关于满洲吉林省石碑岭发现的金代遗物》(岛田贞彦)一文录之如下: 结纽状金花饰3件。均宽7厘米左右。中间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圈,里面分成四个内弧,并以此为中心,形成纽结的花形,在纽结中心嵌以一个个圆宝石。纽结的花瓣表面呈凹槽状,边缘是一颗颗细珠连成的镶边。此物可能是帽冠上的装饰。 鎏金环1付2件。由较粗的金属丝折曲成双环状。估计为指环或耳环。 金钏1付2件。外缘圆弧状,内侧平直,通体素面,外径6.2厘米。 鎏金簪1件。长12.3厘米。双叉。 宝石金钳2件。台座编缀花瓣纹饰,内镶长方形宝石。 胡桃形石饰1件。做成胡桃形状,上下两端用金属,中间嵌以胡桃。全长约3厘米。应是垂坠物。 鎏金装饰品3件。均环状,表面铸出果实的草叶纹饰,背面为素面。直径约3厘米。 鎏金饰件2件。系覆盖在某器物上端或下端的金器,一件有上盖,一件只有底。在周边刻划流利的波状纹或草叶纹。 附带两环的鎏金饰件1件。整体做横截面半圆形直棍,两端附以小圆环。长11厘米,用途不详。 鎏金剑鞘端头1件,已残,上面刻划草叶纹。 磨石1件。长方形,长11厘米,宽3厘米,厚1.5厘米。 另外还有残骨饰件及残布片若干。 1987年12月,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娄室墓地调查时,在距墓地500余米东坡下,又发现一个石羊的头部。其形状与舒兰小城子完颜希尹墓地和净月潭石羊石虎山墓地的金代石羊相同,这尊石羊头现藏于市文物办公室。 1988年6月,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发现了完颜娄室神道碑碑亭址。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基础的外圈为砖砌,靠砖砌基础的里圈有柱础石。西侧砖砌基础保存比较完好,残长10.4米,南侧残长5.8米,北侧残长9.65米,东侧仅残长1米。基础的中间是神道碑的龟趺。龟趺前面有一道砖石遗迹,距南侧砖砌基础2.45米。该遗迹正对龟趺的位置分为东、西两段,间隔2.2米,东段残存0.7米,西段残存1.9米。西段遗迹的根基是两块方石,东西排列,间距0.65米。两块石头均埋在当时的地下一半,地上留一半。石头上砌两道砖墙,均半壁砖,错缝砌筑,两道之间隔0.5米,现在残留的砖有两层。东段仅残留一道半壁砖墙,残存两层砖。 砖砌基础结构四面也不尽一样。北面基础地下两层砖,半壁;地上残存一层砖,一壁。南面现只存地下的两层砖,也是半壁。东面由于破坏严重,残长仅1米,地下三层,半壁;地上残存二层,也为半壁,与地下砌砖重合。西面基础地下二道,均半壁,道与道之间的空隙4厘米,里面一道二层砖,外面一道三层砖,地上残存一层砖,一壁横砌,一半压在里面一道砖的上面,一半压在当时的地表面。在砖砌基础范围内,发现柱础石四块。 在房屋倒塌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金代砖瓦和其它建筑构件。另外在砖石基础附近,还发现了很多不同型号的铁钉和一些腐朽的木屑残片。 这座建筑类似古代常见的正方形亭阁建筑,用单檐四面坡攒尖屋顶,屋顶的四条脊在中部交结,脊上有鸱吻。四面以立柱等木结构为主体,没有砖墙,下面有外圈砖砌的台基。 神道碑的残块多发现于西侧大龟趺东下方的侧塌堆积中。这些碑的残块石质为凝灰岩,灰白色,石质不太好,软而疏松。这种石质与舒兰小城子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神道碑的石质相同。在采集到的残块中,10块有字,共计16字,可辨认的字有4个。3个字在一块最大残块上,左侧是“王”字,右侧是“军取”二字,应出自“王领先锋军取马邑破敌於雁门”这段话。另一字是“退”字,其下面还有一字不清。这些阴刻的文字字体近于颜体,同希尹神道碑上的字体。每个字所占面积7.5平方厘米,字与字间间隔0.5厘米。从现代人开始研究完颜娄室神道碑以来,仅日人原田一龟在墓地拾到二字,这次一下发现16字,是一大收获,它对碑体的复原工作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 板瓦完整的长35厘米,宽21厘米,还有滴水,滴水上的纹饰为花草细腻的图案,可分4种。瓦当有兽面、花草等三四种图案,并发现了一种表面印有松叶纹饰的板瓦。鸱吻发现多件,为一似鱼似鸟的大眼翘尾动物。青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另外还清理出一些金代的灰色泥质陶器残片。 在碑亭遗迹东北面,发现了七处早年挖掘的探沟遗迹。这些探沟由南向北排列有序,多为正南北方向,间隔1.2米左右,探沟面积也比较一致,除一处3.2×3米,方向偏西南外,其余都为1.6×1米左右,深度约1.5米。这些探沟的开口都在耕土层之下,可能是当年日人为寻找完颜娄室墓室挖掘的。 完颜娄室墓地及神道碑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一些文献都有对此遗迹的记载。解放前,许多中国学者、日本学者都曾到石碑岭实地调查,并有专门文章发表。解放后,研究完颜娄室墓地的人也很多,省、市文物工作者多次进行调查、访问及对有关问题进行考证。该墓地是吉林省重要金代遗存之一。 附:完颜娄室神道碑碑文 大金故开府仪同三司左副元帅金源郡壮义王完颜公神道碑 翰林直学士中大夫知制浩兼行秘书少监 虞王府文学轻车都尉太原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 臣 王彦潜奉敕撰 奉直大夫大名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飞骑尉赐徘鱼袋 臣 任 询书 明威将军东上篆门太庙署令上骑都尉平原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臣左光庆篆额 王讳娄室字斡里衍与国同姓盖其先曰合笃者居阿注浒水之源为完颜部人祖洽鲁直赠金吾卫上将军以财雄乡里枝属浸蕃乃择广土徙雅挞濑水挐邻麻吉等七水之人皆附丽马父白答赠金紫光禄大夫事世祖为七水部长时为蠢谋寇乱者构为凶恶金紫公与同部人阿库德协心一力拒之以附世祖王简重刚健矫捷过人振甲蒙胄手之所及无不超越而器识深远幼不好弄卓然有成人风为乡闾所爱年十有四金紫公知其材曰儿胜兵矣乃献於穆宗一与语器之曰是子他日可以寄军旅重任而后阿拍留可蒲余罕等相继逆命王从之屡立战功受赏辽人肖海哩叛入於系辽籍之女直部穆宗使王觇知所在勒兵讨捕王登先鏖击蒙赏以甲胄具装战马高丽出兵侵曷曷懒甸进筑九城宗子赠原王什实款帅师讨之王从攻其城久而不克王言之於帅曰宣遏彼外援绝其饷道可不攻自下从之降其城五从魏王斡带讨讹□浑叛师攻其城王登自东南隅斧其楼柱流矢中手贯于柯攻犹不已士众从之以登城遂破功居其最年二十一代父为七水部长太祖方图义举间召王与同部人银术可问曰辽人骄矜且其见侵无厌又辖他部人阿克束弗吾畀吾欲先翦其外邑以张吾军然后进伐何如王进曰辽人内外□□□之余其时 太祖攻取宁江州王先登以战收国元年擢授猛安奉命总督银术可蒙□□吉等往平系辽籍女直诸部既降一部长而各部长告急於辽援兵三千且至王率其已降卷旆迳进掩其不备大破之追杀千余人明日破奚部又败援兵三千斩其将俘获监战银牌使者诸部以次平之宗室斡鲁古略地咸州以其敌重使会王合兵御之乃往败其戌兵三千於境斩其将遂会斡鲁古既而闻敌兵且至王留四谋克精锐各守其一门与斡鲁古济水□翼王居左击败其所衝追杀略尽斡鲁古军引却退□城□与所留诸谋克整陈而立王返兵祷敌背大败之咸州既下因徇地黄龙府太祖自将进达鲁古城将与辽兵遇遣使驰召王以军赴之太祖见其马力疲极益以三百匹命居右翼明日兵交以众寡不侔为敌所围者九王所向披靡辄溃围而出竟大破之太祖将进取黄龙召诸将议方略王进曰黄龙辽之银府所以围边者拒守甚坚若不行遏其巡属使绝外援则未易可拔请试效之太祖乃令王以军行自辽水以北咸州以西暨诸奚部城邑悉讨平之进壁府城东南扼敌军出入且巡其邨堡凡有以应援者使不得交通度城中力屈可攻使驰奏太祖遂亲御诸军以至围之王攻东南隅选壮秉苋倚梯望其楼橹乘风纵火王乃毁民家堞趋士力战至火燃靴伤足而不知诸军继进敌遁不守太祖嘉其功赏御马一奴婢三百仍赐誓券恕死罪太祖之败辽破敌兵九俱王挑战有功天辅及斡鲁古阿思□等平乾显路功克显州遂与辽大帅耶律淳□□□战於蒺藜山大破之遂下川成徽三州徙其人民於咸州黄龙之地於是太祖命王为黄龙路统牧皇弟辽王□统诸军以平中京王为先锋至□山败其节度使雅里斯之兵三千偕完颜□□耶律余笃等帅师徇地奚部所向辄克始与余笃以骑二千袭辽主於鸳鸯泺辽主遁去追至白水弗及获其内帑辎重大军围其西京城坚拒守王与皇弟阁母攻东面制攻具以三木骈榱为洞垣右长廊使士卒行其下以塞隍堑又作楼车巩之以革施四轮其上出陴堞以阚敌诸军乘之而遂克城与阇母徇地天德云内东胜宁边四州及其傍诸部悉降之叛人阿克束于是始获都统斡鲁以诸军次白水王营中夜有光如炬起矛□王戒严曰将有重敌明日闻夏人出兵三万援辽过云内矣斡鲁以诸军会天德辽主前后遣骑数百迎敌竟为所掩惟数骑得还时方暑雨斡鲁与诸帅议方略皆曰彼众我寡宜请济师於朝比其至姑择草牧以休养士马王独曰敌据我前傥吾军若纵之其势益张我虽不战亦必来争利或劫取新降人民则沮吾士气所请济师岂能遽集耶愿得精骑一千与辞不失拔离速二将以偕见可则战难则固垒以俟合军宗室什古乃诃之曰尔安轻举我军既寡马力疲甚将何交战王曰制敌如救烈火一后其时反为所乘则益难为功宜必迎战什古乃拔佩刀勃然曰诸帅皆不欲而敢咈众耶王厉声曰我独与战者非为身计盖国家大事耳阿昆乃欲屈忠勤之志而阻诸军之气乎亦挺刃相向诸帅大惊起扦之斡鲁□□□□□以二将与王偕行将至耶俞水登高以望夏军队伍不整方济水遣使驰报斡鲁曰今观敌众而无威易与耳将挑战伪遁以致之请速以师进王乃分所将为二旅更出□□□□□□□□□引郤其□继出进退以诱之退凡□□过□水乃再整行列奋锐气驰击敌兵遂郤退我大军亦至合击之敌乃大溃追至耶俞水杀数千人敌赴间结阵俄水□□□□□□□□□□□□□□□□□□□□□□□□於河之东降四部族迭剌部既降复叛讨平之太祖平燕皇子宗望由间道东下至昌平以取粮饷太祖□□□□□□□□□□□□□□□□□□□□□□□□□□太祖闻辽主越在阴山命斡鲁暨皇子宗望引兵追袭以王为先锋道出龙门擒其都统耶律大石至白水又擒□□□□□□□□□□□□□□□□□□□□□□□□□□□□□化又破西山巨盗赵公直出师于朔漠之境生擒公直天会初辽主播越应朔间斡鲁遣将分兵三路追袭□□□□□□□□□□□□□□□□□□□□□□□□□□□□□□□追之疾驰六十里及之于风山辽主以其骑陈而立王驰之其众溃辽主以六十余骑□王戒士卒曰无□□□□□□□□□□□□□□□□□□□□□□□□□□□□□□□□□□□□□□□马出其□□□□马□胄而□□□□诏书所以招谕之意辽主□□□□□□□□□□□□□□□□□□□□□□□□□□□□□□□□□□□□遂获以归□□□□□□□□□□□□□□□□□□□□□□□□□□□□□□□□□□□□□□□□□□□□□□□□□□□□□□□□□□□□□□□□□□□使请降辄名□□□□使驰奏王不能平□□□□□□□□□□□□辨之执政□□□□□□□□□□□□□□□□□□□□□□□□□□□□□□□□□□□□□□□殉国戳力於石马遂获辽君厥功茂马自今或罹罪□□□□罚余释勿论藏之册府有如□□□□□□□□□□□□□□□□□□□□□□□□□□□□□□□□□□□□王领先锋军取马邑破敌於雁门围代州克之执其将□嗣本进降忻州又降戍将耿守忠等太□□□□□□□□□□□□□□□□□□□□□□□□□□□□□□□□而宋之援兵日集银术可独不能办宗斡遣王以军与之协力遇宋将樊□之众十万於□城破之又败□□□□□□□□□□□□□□□□□□□□□□□□□□□□□□□反辔奋击大破之遂获九孛堇军趋汾州掩平遥介休灵石攻拔汾州招石州及诸县邑降之宗斡以大军□□□□□□□□□□□□□□□□□□□□□□□□□□□□□□津复逍子活女与诸将继之突葛速等破敌降河阳而宋人既撤河桥活女於是自津沂流行三十里见河水□□□□□□□□□□□□□□□□□□□□□□□□□□□□□浮深涉浅而驰於中州俄已登岸临岸敌望之以为神不击自遁诸军毕济遂取洛京及郑州合大军围汴与孛堇□□□□□□□□□□□□□□□□□□□□□□□□□□□□冒围出战王见其锋锐不以逆击使活女率精兵横截之敌众乱王乃督诸军进战手中流矢整辔挺枪驰击自若敌大败奔城而城中□□□□□□□□□□□□□□□□□□□为诸军所覆既克宋帅府俾王统诸军西去陕津讨河东未附郡县至渑池大破宋师范致虚勤王之师三十万僵尸盈沟致虚仅以数十骑遁去遂克陕府济河□□又破敌二万降解州攻河中城坚拒守王使其弟倚梯间关登陴俄援甲士三人上与敌格斗诸军继进克之蒲人西走先出者焚桥而去余溺於河使并流拯之活其卒五百人於是置蒲解二守以进士摄诸县长吏招抚散亡以活女领二猛安军留镇中京又降绛慈隰石四州而还元帅府将平陕西以王尝请之使诣阙图上方略还帅诸路军合万人以行出慈州乘冰渡河而南复与范致虚军十六万遇于朝邑大破之遂降同华进破重敌於潼关徇地京兆败敌数万於长乐坡遂克京兆擒其经制使傅亮转降凤翔陇州凤翔寻叛进军城下破其援兵十余万攻拔之还败敌三万于武功日中复败三万于近地又破十五万於渭南北趣鄜延徇下诸郡招降折可求收麟府丰三州及诸城堡克晋宁军杀其守徐徽言京西陕府叛复讨平之又破重敌於渭水终南略地西北宋将吴玠率军二十万来拒遇於武河战十有四合而敌气始衰遂大破之陕府又叛往讨之既成围使以薪□绝池筑甬列衝棚临城攻之池水忽涸王戒将士曰敌泄池水必突地欲焚甬也严备之既而烟出於堑遂撤攻具而退须臾火发甬为所焚敌复引水自固王使以沙囊塞堑於是梯衝并进数日攻克擒其将李□□及援兵之将赵士伯戮之鄜延复叛于是王已感末疾睿宗皇帝时为元帅将亲平陕右使王先讨定鄜延而宋将张浚率步骑十八万壁富平睿宗皇帝会诸军迎敌王至见敌游兵千余踰沟来觇乃率百余骑邀击而设伏於阨以轻骑诱之出将前伏发返辔夹击之斩馘略尽执生口以献遂领左翼及敌兵遇於两沟之间自日中战至於昏六合而后败之始合右翼引却王援之乃复振明日睿宗皇帝赏赉有功将士〓谓王曰力疾鏖战以徇国家遂破大敌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悉以帝筵所用金银酒具及细坚甲胃副以马铠战马七匹赏之由是疾增剧以天会八年十二月九日卒於泾州回山之西原年五十有三军中哭之如亲丧焉讣闻太宗震悼诏遣亲卫驰驿护其丧归葬於济州之东南奥吉里复逍皇子鹘沙虎宗子银术可迓之车驾还自中京道出终南之际亲至祭奠临哭久之所以赠赙者良厚天会十四年追赠使相官制行改赠开府仪同三司又追封莘王正隆二年改封金源郡配曰温都氏追封王夫人子男七人长曰活女官至仪同三司京兆尹本路兵马都总管曰斡鲁光禄大夫迭刺部节度使曰谋衍崇进留守东京曰什古乃金吾卫上将军留守北京孙男仕者曰斛鲁镇国上将军世袭猛安曰度刺世袭谋克曰宁古符宝祗侯曰撒葛祝太子内直郎曰辞烈宿卫士王鸷勇果毅济以明略始自伐辽迄於克宋率身先行阵前数千百战未尝不捷独追获辽主至於取汴箠马以涉大河威名震慑南北自国初迄今言将帅臣无能出其右者大定十六年天子思其功烈诏图像太祖原庙明年大拾配享太宗庙庭谥曰壮义又敕词臣譔次之建碑墓隧臣窃惟王之考金紫公在世祖戡难定乱时为不二心之臣书勋史册王以忠贞才武辅佐太祖太宗征伐功无与二称颂至今传所谓世济其美者欤铭曰 金兴受命 王惟世臣 武元致届 靡坚不摧 实始翦辽 熇熇忠荩 须天应人 靡强不踣 武元载旆 视敌无前 天讨有罪 薄伐云朔 畴若戎昭 身先行陈 生此虎臣 至於漠北 匪学孙吴 掩追亡逋 迨及伐宋 王锋一临 宋既画疆 宋阻洪河 先之巩洛 亦既克汴 富平之役 以死勤事 寇垒既清 维昔先王 肖形以图 □□□□ 出奇纵横 屡执丑虏 经营太原 如晛之雪 乃复渝盟 舟梁既撤 合围汴梁 趣师关陕 □□□□ 虽疾亦力 陕右遂平 □□□□ 写勋而□ □□□□ 以寡覆众 反辔风山 所在寇敌 膚公之奏 王弗解甲 靡杭一苇 困兽搏斗 貔貅裹粮 王身历疾 劲敌何有 王诚有功 □□□□ □□□□ 殄歼夏兵 卒获辽主 如云之屯 奚啻三捷 师弗留行 长驱而入 击之而僵 金汤失险 威犹靡及 力战乃克 □□□□ □□□□ 千载如生 (全文引自杨宾:《柳边纪略》)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