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王家坨子墓群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王家坨子墓群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101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105.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陵墓
参考方位
位于德惠县菜园子乡新立村王家坨子屯西居住区后的台地上,东距第二松花江支流300米许,护江堤坝在屯东头穿过,北距第二松花江的支流筒子河约3.5公里,形成两面绕水之势,西面500米与大沙坨子屯古遗址为邻,南面是一片农田。
介绍
王家坨子和北岭是饮马河下游沿岸的两个村庄,这里正是饮马河与第二松花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势平坦,大小水系很多。 王家坨子位于德惠县菜园子乡新立村王家坨子屯西居住区后的台地上,东距第二松花江支流300米许,护江堤坝在屯东头穿过,北距第二松花江的支流筒子河约3.5公里,形成两面绕水之势,西面500米与大沙坨子屯古遗址为邻,南面是一片农田。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有名的渔米之乡。 在西侧居住区后,有一东南西北走向的台地,现高5米左右,长约2000米,宽约1200米,台地的南坡现已建起了许多农民住房。墓葬就分布在住房和庭院之中以及南坡的大部分耕地里。台地的东南部破坏严重。从1972年起,由于农民长期取土,到1982年,坡上已形成了一个方圆可达100米、深2米多的大坑。根据观察土坑断面,最上层为黄褐色的砂土层,厚度为2米,其下是厚2米多的黑砂土层,再下是原生的黄土和黄砂。 多年来,农民们在此取土时,常在耕地和房屋周围发现大量人骨和陶器等。据初步统计,在大坑范围内挖出人骨达50多具以上,完整陶器近200多件,均被农民打碎后扔掉。人骨侧上方多为随葬陶器,除一具人骨上面压有三块石板外,不见其它葬具。 北岭屯属德惠县菜园子乡溏沽村。东南距王家坨子仅7.5公里,地理形势与王家坨子略同。它坐落在东西走向高10余米的沙丘上,面积近万平方米,为德惠、农安、扶余三县的交界处。这里江河纵横,地势开阔,东3.5公里处是第二松花江,西1公里处为饮马河。 当地农民在住宅前后的园田翻耕土地时常发现人骨,人骨附近多有随葬陶器。发现人骨的住宅均建在屯内居住区东部的土丘上,土丘南北走向,长200余米,宽100余米。 省、市文物考古部门于1983年多次到此调查,1984年上半年组成联合发掘小组进行发掘,初步认定这是两处古代墓群。王家坨子墓群大部分已被破坏,北岭墓群也遭严重破坏,仅挖到了两座墓葬。这两座墓葬都是土圹竖穴,由于这里地下均是松散的砂质土,现在要找到清楚的墓圹已很困难。估计埋葬当时也只是按人体形状,挖个砂坑,并没有什么规则的墓圹。人骨距地表都不很深,去掉表土20~30厘米就可见到。两座墓葬中墓主的葬式,一座为“仰身曲肢葬”,即人体头及上体冲上平躺,下肢弯曲;另一座为“二次葬”,即在墓主死后若干年,从另一墓中移入该墓,尸骨零乱地散置在墓坑内。在墓内都有随葬陶器,分别是一件陶罐与两件陶豆,一件陶豆和两件陶罐。 在两处墓葬群未发现石器、铜器、铁器等陶器以外的其它器物。以前当地农民发现的陶器多已毁坏后扔弃,仅在王家坨子收集到完好陶器4件,在北岭收集6件,加上发掘中得到的6件,共计16件。 这些陶器的陶土大部分经过陶洗,夹有均匀的细砂,器壁较薄,质地紧密,火候较高。但由于火候不太均匀,有的部分呈灰色,有的部分呈褐色。器表经过打磨,较光滑,均为素面,没有轮制加工痕迹,应为手制而成。总的说来,敞口、微鼓腹小平底是这里陶器的主要特点。器形有钵、高领罐、鼓腹罐和豆,其中以鼓腹罐和陶豆为多,16件陶器中有鼓腹罐6件,陶豆6件,可以看出它们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代表性陶器,也是墓主人生前日常所用最多的器皿。 鼓腹罐为侈口圆唇、斜肩,鼓腹以下内收成小平底,在腹部有两个对称的竖安小桥状耳。有的还在同一种陶罐的另外两面,安两个对称的鸡冠状耳,在这种鼓腹罐的腹部表面常有一条凹线。这里发现的陶豆可分两种样式,一种由钵式的豆盘下接喇叭状的豆座,另一种由较浅的盘式豆盘下接喇叭状豆座。在两种豆盘上都加有3个横安的小桥状耳。有趣的是,在多数豆座上都刻有镂孔,镂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长三角形的,有“鸡心形”的;有“丁”字形的;还有“十”字形的。有的镂孔是透孔,有的镂孔为不透孔。镂孔的排列方法也根据多少而不同,一般多纵向成行,长短不一。过去,镂孔豆陶器多发现于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而在吉林省发现镂孔豆还是首次,它为我省文物考古又填补了一项空白。在饮马河下游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的镂孔陶器,引起了省内外文物考古界的瞩目。 在东北地区,陶豆的使用都在汉代以前,而在第二松花江流域,这种底座呈喇叭形的陶豆主要流行于“西团山文化”之中,在相近的牡丹江、绥芬河流域,多流行于“团结文化”之中,二者都属于青铜时代文化,其相对年代在汉代以前。东北地区发现的镂孔陶器不多,且大部集中于沿海的辽宁旅大地区,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遗存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从形制特点看,王家坨子、北岭的镂孔陶豆与旅大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存中的陶豆差别很大,而与旅大地区上马石青铜短剑墓中所出镂孔陶豆风格相近,该墓属于青铜时代遗存,相对年代在战国阶段。根据这些,虽然目前还没有在王家坨子、北岭遗存中发现石器或铜器,但它仍可能是饮马河流域中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王家坨子、北岭发现的这种古代文化遗存很有意义。过去考古界认为,东北地区旅大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中的镂孔陶豆是受到了山东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限于辽东半岛。现在看来并不止如此,王家坨子、北岭发现了如此发达的镂孔工艺,不能不说与辽东半岛乃至山东半岛的文化遗存存在着联系,它说明远在2000年以前的青铜时代,中原的先进文化就已对饮马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两处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那里比较进步的制陶工艺已传播到了这里,并通过自身的方式表现在大量的陶器上。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