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安古城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农安古城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077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078.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遗址
参考方位
位于今农安县城内,南距长春市70公里。
介绍
农安古城位于今农安县城内,南距长春市70公里。长(春)白(城)铁路和图(们)乌(乌兰浩特)公路在城西400米处由南向北穿越县境,伊通河在城东1公里处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奔流,古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傍水筑垣,雄踞高地,俯瞰四野,周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古代理想的建城屯兵之地。 古城呈方形,方向10度,周长3840米,计东墙936米,南墙984米,西墙937米,北墙983米,四垣有城门各一,皆设于每面城墙的正中。在南门东侧300米,西门北侧400米,东门北侧400米处各设一小门。城墙系夯土结构,墙基宽30米,北墙残高0.5~2米;东墙残高1~3米;南墙大部分被破坏,仅南城门以东尚留残痕;西墙皆被住房占用,已无痕迹可查。四隅均有角楼,东北角楼残高7米;东南角楼残高3米;西南和西北角楼稍有痕迹。 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的东晋时期。当时,在东北活动着一支强大的扶余民族。它于公元之初建国,到公元494年灭亡,长达500多年,和中原汉、魏、两晋、北魏王朝往来频繁,一直保持朝贡关系。其疆界南临高句丽(今辽宁省北境);东与挹娄(即肃慎后裔,在今乌苏里江一带)相接,西靠鲜卑(东胡族一支,附于匈奴,游牧于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北到弱水(黑龙江)。主要的活动区域,即以今农安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史学家金毓黻先生认为扶余国后期(346年)的王城,就在今农安。 北魏至唐初,夫余亡后,农安城为高句丽的扶余府。公元668年,唐破高句丽,这里属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辖。公元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人,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渤海国,并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其下辖有扶余、仙州,成为渤海防御西部契丹族的边防重镇。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率兵征渤海,四月夜围扶余府,次年春,攻破城池,辽把渤海的扶余府改名为黄龙府。 黄龙府统五州(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三县(黄龙县、遇民县、永平县),是辽的政治军事重地。 在军事上,黄龙府都部署司统领信州(今怀德秦家屯古城)彰圣军节度史,宾州(今农安靠山乡广元店古城)怀化军节度史,祥州(今农安万金塔乡万金塔古城)瑞圣军节度史,益州(农安小城子乡小城子古城)观察州,威州(今农安三宝乡小城子古城)刺史州。这些军队均在黄龙府的附近驻屯,黄龙府是控制东北生女真各部的军事重地。 在职官上,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以北院大王耶律仙重知黄龙府事,以知黄龙府事耶律勒孔为南院大王。从统领掌管黄龙府的主要职官之大,亦可知黄龙府在行政管辖方面的重要。 黄龙府不但是军事重镇,也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由于辽代移民的结果,黄龙府一带不但居住着契丹人、渤海人、女真人、汉人,而且还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少数部族的移入,各族人语言不能相通,都用汉语以证,可见当时黄龙府是个众多民族聚居的城镇。看出汉语在辽代已经成为当时各族人民使用的共同语言。 辽代佛教亦很盛行,在黄龙府修建的佛塔(今农安塔),至今犹存,是辽代佛教在这里盛行的物证。塔高44米,中实,砖造,密檐式,八角十三层,是典型的辽塔。距今约有900多年,虽久经风雨浸蚀,塔基遭到破坏,但仍未倒塌,说明辽代建筑技术的卓越。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1953年国家拨款修复到第十层,在修复过程中,在塔的上部中心一个小砖室中发现铜佛2件,木制圆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盒、瓷香炉、银质小型圆盒、银质单线刻划佛像的银牌各1件,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1983年由国家和省文物局、县财政局拨款22万元作为修补古塔经费,同年10月修补完十三层,如今塔身每层檐各角的坡脊,塑有狮子、龙马等各种走兽,姿态各异,跃跃欲动。古塔的每层各角都挂有风铎,一遇风雨铮铮作响,金铁齐鸣。塔刹结构匀称,古朴壮观。它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景宗七年(975年)七月,黄龙府卫将燕颇杀都监张琚反辽,辽平定叛乱后,将黄龙府治所迁至今四平市一面城。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为加强对东北女真族的统治,又将黄龙府治所迁回农安古城。 1114年九月,女真各部不堪辽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其首领完颜阿骨打会诸精兵约2500多人,于涞流水(今拉林河)下游起义,首战告捷,攻陷辽代的东北重镇宁江州(今扶余县伯都讷古城),大大鼓舞了女真军的士气,增强了女真反辽战斗的信心。接着攻下出河店(今黑龙江肇州八里城),然后直奔黄龙府。1115年,在攻打黄龙府战斗中,女真大将完颜娄室立下了卓越功勋,他首先断绝了辽兵外援,控制交通要冲,并乘风纵火,督军力战,火燃战靴至足而不知,一举攻克了这处军事重镇。金建国后,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置涉利军节度史。金所以把黄龙府改为济州,是因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时,水深无舟。便命一人在前探索,乘赫白马涉水,后续兵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仅及马腹,金兵顺利过江攻入黄龙府。后来,使人测所渡之处,水深不得其底,大军无船而顺利涉过,乃是“天意”,正合“济州”、“涉利军”之意。 天德四年(1152年),改济州为转运司,掌一路税制、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济州与山东的济州同名,又改为隆州,亦作龙安,俗名龙湾;农安这个名字,就是由此音变而来。金末,东北有蒙古兴起,不断南下进攻。各族人民起义也不断发生。金朝为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金贞祐初,隆安由州升为隆安府,成为军事重镇。 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古平定东北以后,于1233年在建州故城北石墩寨设官行路(开元路)事,辖女真等户,乙未年(1235年)立开元,将开元路的路治移到隆安府。后开元路徙至咸平。黄龙府城废弃,成为蒙古族游牧之地。 明洪武八年(1375年),农安属辽东都司的三万卫,到永乐元年(1403年),属奴儿干都司东河卫,成为明代“开原北隆路”驿站中的一个驿站——龙安站。历代的繁华城镇,逐渐衰落。 清初,农安属蒙古科尔沁部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尔罗斯扎萨克辅国公以其游牧之地招流民垦种。嘉庆五年(1800年),在长春堡东数里的地方(即新立城)设置长春厅管理汉人民政。今农安县境属长春厅辖境,其后汉人来镇内垦荒者日众,农安又逐渐发展起来。农安当时俗称龙湾,荒地较多。招民垦种,而且地多租少,故汉人来垦者日众,农牧业发展,购销旺盛,交易频繁。光绪三年(1877年)夏,商民掘壕筑土墙。光绪八年(1882年)于农安城分设照磨,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农安县,属长春府,由此农安成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在旧城四周隆起的遗址上,又重新建起了城池。筑有夯土城墙,周长约为4公里,有四门:东为聚蓄门,南为阜财门,西为宝积门,北为藏富门,并设有小南门、小西北门、小东门等三个小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重挖了护城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续修城墙及炮台以及上砌垛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修整城内街道,大街中分十字,共成四街。城里有手工业兴起,如织布、酿造、油坊、磨坊、皮革和窑业等。民国和沦陷初期,县城手工业已有40多家,工商业户300多家,人口2.5万余众,小学6所,中学1所。由于农安县地处松辽平原北部,有一望无际的沃土良田和草原,出产大量农产品,驯养的马和骡子更是驰名东北三省。农安成为本地区经济贸易活动主要场所之一。 从农安古城内出土的文物,据资料记载和征集的实物有: 印鉴:汉代的军假侯印,金代的副统之印,元代的虎贲军百户印。 铜镜:辽代三角缘素面镜、花间双童镜、仿唐水草瑞兽葡萄镜、海兽镜、卧人有柄铜镜,金代柳毅传书故事镜、风景人物故事镜。 陶器:辽代花口式灰陶盘、花口式灰陶瓶、灰陶瓶,金代扑满、陶罐,以及多孔器、陶兽头、陶座、鸱尾、布纹瓦、瓦当、板瓦、筒瓦、网坠等。 玉器:金代鹧鸪斑青玉盏、鹧鸪斑青玉盘。 铁器:金代铁钳4件、铁锤1件、铁砧1件、铁罐2件、铁锉2件、铁錾1件、铁环数件、铁带卡6件,皆从同一窖藏出土。 铜器:铜象棋子1枚,铜钏、铜剪刀各1件。 瓷器:定窑白釉刻花钵8件、定窑白釉刻花龙纹盘9件、定窑白釉刻花缠枝花卉盘1件、定窑白釉印花盘6件、定窑白釉印花小碟4件、湖田窑印花石竹纹影青方执壶1件。此外,还有定窑白釉素面盘、碟、碗、钵、双系素面罐、白釉提梁壶等器物。 釉陶:有黑釉小陶罐、赭石釉双系小陶罈、绿釉铺首兽足鼎等8件。 铜钱: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古城南街路东发现一处窖藏铜钱,共2亿枚。清·宣统初年,在古城出土陶瓮1件,内装铜钱,多为宋钱,其中有金代海陵王铸的正隆元宝。1966年在古城东街路面出土唐宋铜钱40万枚。1968年在古城出土的陶制扑满中藏有铜钱300枚,最早的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的开元通宝,最晚的为金正隆二年(1157年)所铸的正隆元宝,另有两枚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铸的唐国通宝,余皆为宋代钱。1985年10月5日,在古城西北隅发现的金代窖藏中,有汉代“半两”,宋代“大观通宝”、“天禧通宝”,金“大定通宝”共34枚。 石棺:1935年3月20日在古城北墙出土石棺一具,高76厘米,边长57.7厘米,棺盖里面刻有“大定二十一年十二月五日赵景兴故,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灵柩记”字样,棺内有黑釉瓶、素烧瓶、仿定窑白瓷器2件、碗1件。 这些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及其精美高超的造型和制作技术,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证明这里当年建筑宏伟,市景繁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名城。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