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田家坨子遗址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田家坨子遗址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059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063.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遗址
参考方位
位于农安县小城子乡李林通村田家坨子屯西的坨子上。北距第二松花江3公里,东距流向松花江的季节河250米,南距五家户屯1公里,西距半拉坨子1.5公里。
介绍
田家坨子遗址属汉代遗址。位于农安县小城子乡李林通村田家坨子屯西的坨子上。北距第二松花江3公里,东距流向松花江的季节河250米,南距五家户屯1公里,西距半拉坨子1.5公里。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 1958年吉林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到此调查,采集到各类手制陶器残片及石斧、石环、白石串珠、六棱青铜锥形器、铁斧刃部残片等共150余件。并发现许多鱼骨和小动物的骨骼。 1974年4月,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遗址西部发掘约50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一处。在房屋中清理出陶瓮、陶鼎、陶壶、陶碗、罐形器、彩绘泥质陶罐以及鼎足、鬲足、豆座、陶片等文物。 房址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结构。东西长6.1米,南北宽5.3米,面积为32.3平方米,居住面在生土层上,墙壁残高30~60厘米,西壁北端已遭破坏,墙壁及居住面均用泥土涂抹,并焙烤成红褐色。在居住面东部正中部分,有一略呈椭圆形灶坑,底为锅底形,灶附近存陶鼎、壶底和瓮各一件。房屋西南角置一研磨石,东南角有陶鼎,在北墙中部偏东处,有两条平行的长方形烧土块,西边的长50厘米,东边的长30厘米,宽均在20厘米左右,二者相距40厘米。南墙偏西的地方,也有一长方形烧土块。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和铁器。 一、陶器,分夹砂红褐陶、泥质红褐陶和彩绘泥质红褐陶三种。泥质红褐陶最多,陶土均未经陶洗;夹砂红褐陶内含有较大的碎石颗粒。泥质红褐陶和彩绘泥质红褐陶质地相同,内含砂粒,陶质粗糙,陶色不纯。在一件器物上,各部分颜色不一,陶片内外的颜色也不相同,呈褐、黄、黑、灰、红等几种。陶器均为手制,采用泥条圈筑法,陶鼎是先制器身,再在底部掏三个洞,然后将实足插入洞内。陶器上的瘤状耳及桥状耳也采取安鼎足的方法。陶器以素面为多,少数刻有纹饰,有粗绳纹、线纹、指甲捺压纹、篦点纹和彩绘。指甲捺压纹多数见于罐和罐形器的口沿和底部四周,彩绘多见于碗、罐、壶、瓮,皆为红色。现将器物接陶质分述如下: 1.泥质红褐陶有碗、罐、罐形器、壶、瓮。 碗分三种类型:(1)方唇,斜直壁,平底,外壁凹凸不平,手捏痕迹明显,内壁刮磨平滑;(2)大口,圆角方唇,曲壁浅腹,小平底,外壁粗糙,修刮痕迹明显,内壁较平整;(3)方唇,深腹,胎壁较薄,器壁内外均经刮磨,表皮光亮,断口处有明显的泥条衔接痕迹。 罐形器分四种:(1)方唇、口微敛、深腹曲壁,唇部内外抹泥加厚,器物外壁经打磨光亮,内壁刮磨;(2)圆角方唇、直口,内外壁均经刮修,口沿下饰垂直线纹;(3)方唇、深腹、斜曲壁,唇下方饰指甲捺压纹;(4)敛口、方唇,唇下饰指甲捺压纹,腹部饰稀疏的线纹。 罐分两种:(1)口微敛,口沿下方有瘤状耳;(2)卷沿大口、曲壁,唇上饰篦齿纹,口唇下绳纹中间饰捺压纹。 壶:圆唇、直颈微曲、鼓腹,肩、腹间有横向桥状耳一对。 瓮分两种:(1)大口,鼓腹,小平底,口沿下方有瘤状耳一对;(2)圆唇、口微敛、腹曲鼓,外壁磨光,内壁较粗糙,见有刮修痕迹。 2.彩绘泥质红褐陶有碗、罐、壶、瓮。 碗:大口、方唇,深腹,斜曲壁,陶器成型后经刮磨,内外壁涂刷红彩,器壁较薄。 罐分三种:(1)圆唇、鼓腹,外壁及口沿内侧涂红彩;(2)敛口、卷沿、鼓腹,器物外壁及口沿内侧涂红彩;(3)圆唇、敞口、宽沿。 壶分三种:(1)方唇、高直颈、颈微曲,外壁和口沿内侧涂红彩;(2)侈唇敛口、颈微曲,外壁和口沿内壁涂红彩;(3)圆唇外卷、曲颈,仅外壁涂红彩。 瓮:敛口圆唇、鼓腹、小平底,外壁及口沿内侧涂红彩。 3.夹砂红褐陶有钵、罐形器、罐、鼎、豆。 钵:椭圆形敞口,圆角方唇、斜壁、平底,器口被烧变形。 罐形器分三种:(1)敛口、直壁,饰稀疏线纹或绳纹;(2)方唇、直壁,饰粗绳纹或密集线纹;(3)大口、圆角方唇、壁微斜,口沿下饰绳纹。 罐:敛口、方唇、鼓腹、平底,唇部打磨光亮,其下有瘤状耳一对,通身饰圆点锥刺纹。 鼎分两钟:(1)方唇、口微敛、深腹、圆底,口沿下方有一对瘤状耳,足外撇,呈圆柱状,内壁粗糙,陶质疏松;(2)敛口方唇,口呈椭圆形,深腹曲壁,圆底近平,口沿下有瘤状耳一对,鼎足横截面呈椭圆形,饰绳纹。 豆:未见完整器物,豆座可分三种,(1)空心豆座,根据制作留下的痕迹,是先制成豆盘和豆座,然后结合成豆;(2)实心豆座;(3)较短的实心豆座。 陶制生产工具,只见纺轮一种。 二、石器有石斧和研磨石。 石斧2件:(1)仅存下段,上宽下窄,如倒梯形,横截面呈椭圆形,弧形刃,利用自然石块略加磨制而成。(2)仅存下段,斜刃,刃口有明显使用痕迹。 研磨石1件,略呈椭圆形,长27厘米,宽23厘米,两端厚6厘米,中间厚5厘米,两面均经使用。 三、铜器有铜镞两件,形制相同,均作带倒刺的三棱形,中有安箭杆的孔。 1980年春,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各县文管所人员进行复查时,曾先后征集到枕状物一件,系用黑色铁矿石磨制,长圆形,一面凸起,一面微向内凹,凸面中间两侧各有一半圆形乳突。体长7.6厘米,宽4厘米,厚2.5厘米。此物是青铜短剑后部的附件,亦称“枕手”,在辽宁、吉林市郊均有发现,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当为青铜时代遗物。同时还征集到鸣镝2件:青铜质,铸造,呈圆锥状,镝锋尖锐,两侧各有孔。其一,尾孔径1厘米,侧孔径0.9厘米,体厚0.15厘米,通长4.2厘米。其二,长3.5厘米,尾孔径0.80厘米,侧孔径0.7厘米,体厚0.13厘米。鸣镝为响箭,古称为“嚆矢”。《汉书匈奴传》载:“冒顿乃作鸣镝”。并征集铜镞一件,此件为范铸,呈三翼形,中间穿孔,镞已残。残长3.6厘米,孔径0.5厘米,壁厚0.1厘米,镞锋锐利。在这次复查中采集到大量陶片,有鼎足和鬲足等。 1982年初冬,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同志对该地又做进一步调查时,征集到4件手制陶器,其中陶鼎1件,陶壶3件。陶鼎为夹砂灰褐陶,平唇、直腹,口沿边有一对称桥状耳,鼎足呈圆锥状,横断面为圆形,器壁饰有斜向绳纹。陶壶均为夹砂陶。其一,圆唇、侈口、束颈、柳肩、鼓腹、平底。下腹部有两个竖向桥状耳,口沿饰有捺压纹,红褐色。其二,圆唇、侈口、束颈、鼓腹、小平底,腹上有两个对称的横向扳状耳,两耳之间的肩部各有一乳丁状突起。由于火候不匀,器壁呈灰褐、黄褐、红褐等不同颜色。其三,尖唇、直口、束颈、鼓腹、平底素面。 田家坨子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大安市的“汉书一、二期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是一种独具特征的汉代文化遗存。 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遗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