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硷草遗址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东硷草遗址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052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057.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遗址

参考方位

长春市郊农林乡建国村东硷草屯。

介绍

遗址地属长春市郊农林乡建国村东硷草屯,西面是较平坦的河滩地,东面山势逐渐增高,遗址即在山的余脉之上,现高出河滩25米左右。山下为东硷草屯,其南坡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季节河通向西面3公里远的伊通河。遗址主要分布在南坡,面积约30000平方米左右。 遗址地表陶片、石器都很多,在调查中采集石斧4件、环状石器1件。石斧均为磨制,有3件圆首平刃,正面近似矩形,横截面为椭圆形,通体磨制较粗糙;另1件形体较大,磨制光滑,横截面矩形,棱角明显。环状石器磨制得也很光滑,中间有一较大钻孔,周边刃部较薄,上有砍砸物体后留下的疤痕。这种石器在我国东北,乃至朝鲜、日本、太平洋岛屿等地均有分布,而以我省延边、吉林、长春一带较多见。含有这种石器的诸考古文化都已进入青铜时代。 一般认为,这种石器是在中间安上木柄用来砍砸物体用的。陶片均为夹砂褐陶,砂粒在胎内分布均匀,由于烧制火候不高,可在一些胎壁内看到灰色夹心。所有陶器全为素面,器形有鼎、鬲、罐、碗等。采集的鬲足较多,全都是圆锥形,足根较长,可分大中小三种型号,最大者长11.5厘米,最小者仅长6.5厘米,鼎足有方锥形、扁锥形、圆锥形。陶器的耳部也多种多样,最多的是截面宽而扁的桥状耳,其次为舌形扳耳,还有截面呈椭圆形的柱状耳、乳丁耳,所有器底均为平底,个别有假圈足。陶器手制痕迹明显,可看出鼎足、鬲足都是将榫头插入卯眼中,然后再在外面抹平使之结为一体,器耳也是采取这种方法安在器壁上。器底与器壁相接时,底的茬口在内,器壁茬口在外。 此遗址的石器、陶器都具有西团山文化特点,两者应属同一系统。从鼎、鬲等器物的特征和柱形耳、舌形耳的出现来看,此遗址的大部分遗物处于西团山文化的中晚期,相对年代应在春秋战国之际。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