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沟遗址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地理名称: 元宝沟遗址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1042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5/001
起始页: 0046.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遗址

参考方位

位于农安县巴吉垒乡元宝沟村所在地西南500米处。

介绍

元宝沟遗址位于农安县巴吉垒乡元宝沟村所在地西南500米处,遗址东0.75公里是一处较大的湖泊——敖宝图泡。湖泊东、西、北三面绕有土岗,土岗高出湖面30~50米,与湖面相距500米。1985年6月至7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80平方米。先后清理了五个灰坑,一个为圆形,其余四个为不规则圆形。除了灰坑外,有几处成片的红烧土,是篝火遗迹。地层分三层:耕土层、黑灰土层和黄褐土层。遗址共出土小件器物100多件,陶片几千片,各种动物骨骼几百件,灰坑中出土有大量鱼骨、鱼鳞和蚌壳。 遗址内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制,以细夹砂灰褐陶为多,有一定数量的夹细砂褐陶,火候较高。纹饰除了一部分素面和几块压印、刻划之字纹陶片外,绝大多数是划纹陶,划纹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单线划纹、双线划纹、单曲划纹、双曲划纹、扭曲划纹、斜格划纹等。器形以罐为主,其特点是底小,直口圆唇或方唇,器壁薄而质地坚硬。此外还有陶碗、盅、漏水器、斜口器等。 石器可分磨制石器、细石器、打制石器三种。磨制石器有:小型石斧,其中一件残长3.5、宽3.1厘米,两面磨光,弧刃。石矛,有单脊和双脊两种,从剖面看可分为梯形、椭圆形、三角形三种。石镞,多数呈柳叶形,其中一件残长3.5、宽1.2厘米。网坠,利用自然砂岩石块磨制而成,两面凹槽的网坠残块在遗址中发现多件。磨盘、磨棒,用大块河卵石磨制而成。细石器主要是尖状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以石球为多,略呈圆形,一般直径约6.8厘米,利用河卵石或自然石块加工打制而成,是捕捉动物的抛掷工具。除石器外,在遗址中还出土了加工石器剩下的废片和废料。 骨器以锥为多,形制分两种:一种是锥体全部经过加工,锥尖断面呈圆形。另一种是一面利用骨骼外壁呈弧形,另一面经加工磨制,锥尖断面呈不规则形。锥身一面利用骨骼内壁做槽,另一面以人工磨成内凹的槽。有的锥身以骨骼内壁做槽。同时还有人工磨成的内凹槽。此外,还有骨针、骨匕、骨柄、骨镞、骨簪等。 遗址中还出土用动物的角磨制而成的器具。主要是利用鹿、羊的角。角锥是利用动物较硬的角,一端磨成尖状,一般长约10厘米。角矛有两种形制,一是将角磨成扁平体,两端磨尖;一是将一端磨尖,另一端保持原状,略微加工磨锐。有的在角身中间磨出两个内凹的槽,显然是用以固定系绳的。此外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磨痕的动物角等。 陶纺轮仅发现一件,直径2.2厘米,厚0.3厘米。装饰品在遗址中共发现四件,包括一端钻孔的野猪牙,磨制成椭圆形的一块小玛瑙石和一面磨平、一端钻孔的动物角。 在第5号灰坑发现一石雕人像,残存胴体下部和下肢有明显磨制痕迹,两腿一粗一细,属于女性。它是显示原始时代人们审美趣味和信仰观念的艺术珍品。 元宝沟遗址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房址,但是出土大量陶片说明,当时人们在这里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出土的大量捕鱼工具网坠和狩猎工具石球、石镞以及鱼骨、动物骨骼(有的动物骨骼有明显火烧痕迹),表明渔猎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遗址中发现的骨骼主要是野猪、鹿、狍、羊等草原动物。骨针、纺轮的发现说明,当时有原始的缝纫和衣着。雕塑人像是我省历史最久远的艺术作品,蕴含有女性崇拜意味,对于探讨母系氏族社会很有价值。 元宝沟遗址出土的斜口器和之字纹陶片,与沈阳新乐遗址出土器物有雷同之处,漏水器和斜口器又与左家山遗址出土器物有一定相同之点。元宝沟遗址陶罐大口小底,而且以划纹为主,与新乐、左家山两处遗址又不相同。从文化类型看,元宝沟遗址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