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蒲柴河公路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地理名称: 长春——大蒲柴河公路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0267
异名: 长春至双阳西线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6/001
起始页: 0053.pdf
地名类型: 道路
层级分类: 陆路
隶属: 长春市

介绍

长春至大蒲柴河公路(编号吉102)亦称长春至双阳西线,起点为长春市乐群街外“圈道”1.7公里处,到敦化县大蒲柴河止。长春市境内长100.5公里,其中城区线10.9公里,正线89.6公里。 本线自长春市东出市区,向南偏东行,过奢岭、双营子,至双阳县城后,东南行过佟家、山河镇,由五家子村东岭(乱石岗)出境,入磐石县,是省会通往本省东南部山区重要通道。 本线清代末年已有大车道。1926年,长春的一些汽车开进了双阳县,给当地交通带来了方便。1927年——1930年,这段路曾整修数次,但路况并未得到真正改善,汽车仍处于冬行夏停状态。 1931年5月16日,吉林省政府决定修建双烟路,9月征调民工正式始建,但因“九·一八”事变而中止。 1934年至1935年,由“满铁”投资按每公里12500元标准对全段做了一次整修,并把此段定为“警备道”。这次除修建一些木桥和部分路基外,未铺装路面,每至解冻和雨季仍然泥泞不堪,难以通行。1937年,全线铺装砂石路,定为二等“国道”。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全段进行了整修。1956年双阳境内铺装了简易路面70公里。 逯家湾至逯家湾岭3公里,路基狭窄,线型差,有急弯、陡坡,雨季不能通车。1963年11月,公路部门进行路基施工,部分改线。翌年按五级公路标准对此段进行了改造,铺装泥结碎石路面。1964年修建长春至净月黑色路面11公里,前5.1公里为长大、长东线重复段。采取五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这一年对长双段全线的线型均进行了裁弯取直的改造。 随着石油工业发展,70年代兴起修建渣油路面的高潮。1973年至1976年4年间,长大线双阳县段全部改建成黑色渣油路面,均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路基:双阳与磐石交界处5公里宽9米,其余宽12米。路面:双阳城内过境街道宽9米,其余6米。双阳县城北路段的路肩各3米,可供履带式车辆通行。设计交通量:佟家至五家段设计为2000辆/日,其余为1000辆/日。1978年,对该段进行了补修。1979年,在圈道外,市城区道路与公路接头处开始改建渣油路3.2公里,改三级路为二级路标准,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1981年至1985年,又对双阳县路段进行数次大中修,总投资145万元。 经多年改建,仅剩郊区的净月至马架岭路段尚为砂石路。1985年该段上路基,1987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该段长14.3公里,经劈山改线取直后缩短1.5公里。这次改建使长大线长春段全部为黑色路面结构。 胡家店至净月段6.3公里,为1965年由砂石路面、泥结碎石面改建的渣油表处路面,经多年行车辗压,超出使用年限,病害层出。1987年对路基进行改造,拓宽为23米。为了发展长春市的能源、建材和旅游业,1988年,长春市政府决定把这段路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列入全市当年为群众办的几件大事之中,同年成立以副市长为总指挥的长春市公路重点工程指挥部,组织领导施工,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各项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都达到较好水平。这项工程主道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胡家店至杨家沟采石场道口5.1公里,路基宽31米,三块板横断面,中间16米宽为供机动车通行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各为5.85米宽供其它车辆通行的沥青混凝土铺道。主辅道间分隔带宽各1.5米,路边拦水缘石各0.15米。其余1.2公里板基横断面为一块板,宽22米,中间为16米宽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各为2.5米宽沥青混凝土路面和0.5米宽土路肩。主道总厚84厘米,辅道总厚41.5厘米。三块板路面采用集中排水,并在分隔带进行美化、绿化。这项工程由长春市公路管理处工程大队设计,长春市郊区公路段和市公路管理处工程大队施工。1988年9月24日举行竣工通车典礼。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