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哈尔滨公路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地理名称: 北京——哈尔滨公路
唯一号: 070133020220000263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6/001
起始页: 0048.pdf
地名类型: 道路
层级分类: 陆路
隶属: 长春市

介绍

北京至哈尔滨国道,代号102。从长春郊区大屯入境,过长春市城区,经德惠进入白城地区扶余县,复入榆树县后出境入黑龙江省。 这条公路在长春市境内段全长190.2公里,其中城区线17.1公里,第二松花江南9.2公里及榆树县境内11.3公里为断头路,公路里程实为152.6公里(注:本线已于1989年改建为二级公路,一线贯通,直达哈尔滨)。 长春市城区南段20.4公里,其中城区线11.1公里,从大屯南十里堡起至圈道。该线是长春市通往四平、沈阳的必由之路。所经区域开发较早,清代末年形成大车道。长春始有汽车后,每至冬季封冻,便有汽车行驶其间。长春沦陷时期,划为“国都”放射线道路之一,多次整修,始终为土路。 1951年,省里成立专养小组,对该段路实施专业养护。从1964年起,长春至四平段铺装砂石路面,并设专业道班养护。至此长春至四平段实现了晴雨通车。1972年在修建国防公路的同时,改建成6米宽的三级渣油路面。由于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交通量增长加快,70年代初即增加到2000辆/日以上。到1982年达3500辆/日以上,路面负荷过重。又因1972年改建渣油路面时,因缺乏经验,个别路拱度过大,雨雪天车辆刹车极易发生侧滑,给交通安全带来潜在危险,因此1983——1984年,将长春至四平段改建成标准二级路。全段设计交通量为昼夜5000辆,路基宽15米,路面宽为9米,沥青路面中间以白瓷瓶划线分上下行。长春市内的9.3公里于1984年完工。1987年交通量达到6000辆/日。 该线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西部穿越长大铁路。公铁平交道口较窄,汽车过往受阻,形成卡脖子段。为解决这个问题,1987年3月20日,长春市政府决定新建京哈公路长春南绕越线(即从东岗子村跨越长大铁路的公铁立交桥,接通长伊、长大、图乌、长吉北线与京哈线相接,长8.9公里)。为出入口方便,长伊线扩建2.2公里连接线,衔接市区道路。长春南绕越线全长11.1公里,由省公路勘测设计院设计,交通量5000辆/日,为标准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宽9米,两侧各为1.5米宽的硬质路肩。耿家油坊公铁立交桥跨越长大铁路,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净跨26米,桥两端引道采用加筋土挡墙新技术。桥长717米,最高处达11米,桥柱上有反光板。市政府对此项工程非常重视,成立了市公路重点工程指挥部。为保证质量和工期,指挥部向全省公开招标,长春市公路管理处工程大队在4个投标单位中中标。这是省内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首次公开招标。工程于1988年4月15日正式开工,同年9月24日举行通车典礼。 京哈公路长春至德惠段全长865.4公里,其中城区线6公里,正线80.4公里。清末,随着铁路的开通,即有长德道路,1927年始建汽车路,长春沦陷期间曾列为“警备道”。新中国成立后,德惠县于1961年成立养路段,将这条路铺装砂石路面,相继设周家(1982年迁马家易名)、双山(后改为和平)、哈拉哈、沃皮、米沙子道班养护。至1965年经过整修,局部路线达到国家四级土路标准。 为提高长德路段通过能力,从1973年至1975年10月,长德公路全部改建成次高级渣油黑色路面,路基宽8.5米、9-10米或12米不等,路面宽7米,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完全实现晴雨通车。 1986年长吉公路(北线)建成通车,长春至安龙泉段4公里改建为一级公路,是京哈公路与长吉公路共用段。 1988年10月20日,省重点公路项目长春安龙泉——哈拉哈段49.893公里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4940万元,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49.605公里,两段改线8.25公里,还有中型桥梁1座65.36延米,涵35道(注:这项工程已于1989年9月10日竣工)。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隶属